無論是為了增加資產,或者是為了退休後的生活所需預作準備,投資一直是人們關注的議題,但是並非所有人都對投資有興趣、有眼界,於是定期定額基金、類全委投資商品等,不需要高段位投資能力就能夠投資的「簡易」式商品,便受到這些人的偏好與選擇。
根據壽險公會的統計數據,2024年投資型保險商品的保費收入從2023年的3,490億4,500萬元增長至4,447億5,200萬元,增長幅度達到27.4%。而在這些投資型保單中,類全委投資型保單占了大約8成的比例,顯見民眾對這類商品的喜愛。
但是,類全委保單真的有民眾所想的這麼「簡易」嗎?什麼樣的客戶適合這類商品?購買前又應該先做好什麼準備?透過三商美邦人壽投資型保險部協理李景揚,以及14850通訊處處經理廖鳳美,讓我們一揭類全委投資型商品的關鍵認知。
投資環境困難,便交由專業經理人代操
李景揚表示,近年來雖然全球投資市場普遍見漲,但不同市場之間分歧也不小,波動更是愈來愈大,這使得民眾在進行投資時的難度提高,很難判斷進退場的時機與配置比例,因而出現了追高殺低、資金配置比例不適當等投資痛點。
這樣的投資環境對於投資者的能力要求愈來愈高,然而並非所有投資者都有足夠的時間研究市場變化、甚至有許多擁有投資需求的民眾卻仍對此類資訊興趣缺缺、不願投入。這時,將資金交予專業人士代操,便成為了這些因為各種原因而對投資市場缺乏研究的民眾一個絕佳的機會,這也正是類全委投資型商品大受民眾喜愛的主要原因之一。
「類全委商品當然誰都可以買,不過我們認為,最適合這類商品的客戶其實是:有保險需求、追求穩定現金流或資產長期穩定增長,而且沒有時間研究投資市場的客戶。」
李景揚總結類全委投資型商品的3大優勢。首先,只要小資金就可以享受專業經理人的代操服務,掌握進退場的最佳時機點;第二,藉由專業經理人的操作,不會一頭熱地追高殺低,資產配置夠達到最適化;第三,專業經理人會隨時追蹤市場變化,動態調整投資部位,控制風險。
不過李景揚也提醒,雖然實際操盤與進出場,可以交由專業經理人代操,但是客戶在購買前也需要先做好功課。要知道,類全委帳戶委由投資機構進行操作,而不同投資機構的投資策略會有所差異,獲益與風險承擔也會出現相應的不同,何況民眾在不同人生階段有不同的資金需求,所需的投資目標與能夠承受的風險也各有不同。因此建議客戶在購買前,還是應該先透過銷售文件與投資月報,先瞭解商品與投資內容,再選擇購買哪項類全委商品。
購買類全委商品前,別忘了先做功課
民眾購買保險,取決於信心──對保險公司的信心、對業務員的信心、對專業經理人的信心。但廖鳳美提醒,這份信心有時候反而會形成依賴,而讓客戶忽略了自行準備、思考的重要性,容易在尚未充分瞭解保單內容時決定購買。畢竟,對於商品介紹與業務員的說明是否真正理解,只有客戶本人才知道。
此外,業務員應該要關注客戶的一項重要認知:類全委保單的資產撥回率,並不等於報酬率,帳戶淨值會隨著市場而波動,當投資績效較差甚至有所虧損時,每月撥回可能會來自投資本金,長期下來資產累積幅度也會因此有所減緩。
若客戶對此感到疑慮,或者對投資市場波動不放心,業務員可以幫助客戶選擇具有下檔風險保護機制的商品,如身故保本型的附保證投資型商品,藉以降低淨值波動所帶來的影響。
另一個常見的客戶誤解,則是對於帳戶維持費用的忽略。客戶購買類全委保單進行投資,本質上是由客戶委託保險公司提供服務,再由保險公司將投資的部分委託給投資機構,在這個過程中所產生的各項管理費、保管費、經理費等費用,會直接從投資帳戶扣除。如果客戶對此不瞭解,當他們看到前幾年報酬率「不如預期」時,難免會產生爭議。
廖鳳美強調,類全委保單雖然方便,但依然是屬於投資型保單的一種,即使帳戶操作有專業經理人代操,但是績效盈虧依然要由客戶自行承擔,再加上投資型商品本就相較傳統類型保單更加複雜,因此建議民眾還是要做好全盤瞭解再進行投保。
想要一勞永逸,首先要付出那「一勞」。民眾在購買類全委投資型商品前,應該先對商品本身的各項機制進行瞭解,並且挑選適合自己的商品,這一點無論是客戶本身或者是業務員,都應該要予以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