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專欄部落格 當AI成為年輕人的夢想舞台,保險通路如何打造屬於自己的吸引力? 通過 詹芳書筆耕風險與保險 - 2025 年 5 月 1 日 0 2552 在臉書上分享 鳴叫的Twitter 隨著AI與科技產業的飛速發展,年輕世代的職涯選擇正在發生劇烈變化。根據各大學入學資料顯示,理工相關科系近年報考人數持續上升,資料科學、人工智慧、工程技術成為熱門科目。反觀傳統業務型工作,包括保險業務與通路管理,卻面臨招募困難與年齡斷層的雙重壓力。 當保險業的工作被年輕人視為「不夠科技、前景模糊、學不到東西」,這已不只是行銷或包裝問題,而是整體價值定位需要重新思考的訊號──人才流向正在改變,保險業不能再依賴舊模式。 AI代表的是一種新世代價值觀,不只是職業偏好 AI的吸引力,來自於它所代表的一種理性、效率與技術導向的價值觀。對新世代而言,他們崇尚的是問題解決與知識應用,講求的是創造影響而非傳統的人際經營。若保險業仍舊以「靠人脈開發」、「以業績導向獎勵」作為人才發展主軸,將難以吸引具潛力的年輕人投入這個產業。 年輕人並非排斥銷售,而是排斥「人際為主的推銷」。他們希望的是能夠解釋一個問題、導出一個解方、帶來一個改變。如果保險業能夠提供一個舞臺,讓人以專業協助他人解決風險問題、規劃人生藍圖,這樣的角色本身就具備深刻價值,也更能吸引講求理性與成就感的世代加入。 重新定義「保險行銷人才」的角色,是吸引年輕人的起點 保險行銷人才不該只是「推產品的人」,而應是能夠「發掘與引導需求的顧問型角色」。隨著科技工具愈趨成熟,我們可以不再倚賴背誦話術與人際練習,而是透過系統化流程與智能分析,協助新進人員一步一步學會與客戶對話、解析生命風險、提出合理規劃建議。 這也意味著,我們應將保險行銷的本質從「商品輸出者」轉化為「價值翻譯者」。他們的任務是理解客戶處境、協助辨識風險盲點、設計適切的保障架構。這樣的角色不僅更有意義,也更具挑戰性與發展性。 年輕人需要的是「有邏輯」的成長模型,而非靠經驗摸索的老路 傳統保險通路對新人採用「帶著跑、邊做邊學」的方式,在過去有效,但對當今強調目標感與效率的新世代來說,卻顯得缺乏清晰架構。他們希望有標準化的學習地圖、可預期的職涯發展節奏、與清楚可衡量的成就指標。 保險公司與通路主管應當打造一套「數位化學習+任務導向成長」的職涯模型。從入行第一天起,就能透過模擬訓練、智能客戶平臺、數據分析儀表板等工具,協助新人快速理解行業知識、客戶溝通與提案設計,並在清楚的晉升節奏下看見成就與價值累積。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4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