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世代 VS. 新富世代:高資產客戶的經營轉折點

文◎林育瑋 照片◎受訪者提供

0
2461

隨著企業二代、三代逐步進入人生的決策階段,「新富世代」悄然成為保險從業人員不可忽視的重要經營方向;然而,「創富世代」與「新富世代」兩個世代的理財觀截然不同,保險業務員該如何找到機會,成功達成跨世代經營?台灣人壽盛暘通訊處行銷經理陳姿妤分享她的看法。

  高資產客群從來不是靜態不變的樣貌。根據中國信託商業銀行《2024年台灣超高資產客戶群財富洞察報告》指出,儘管當前臺灣高資產主力仍以55歲以上、白手起家的「創富世代」為大宗,但隨著世代更迭,第二代、甚至第三代的「新富世代」逐漸嶄露頭角,未來將成為財務顧問與保險業務員未來不可忽視的重要服務族群。

  根據報告內容,相較於創富世代,新富世代理財態度更為積極,資產配置上傾向於股票、ETF、期貨等波動較高的金融工具,期望在短期內創造收益,對於保險、不動產等「慢錢型資產」則相對保留。不過,儘管這種理財態度可能為其帶來快速的資產漲幅,卻也帶來對應的財務風險。

  本次報導,聚焦於2個世代的核心差異,藉由陳姿妤的第一線經驗,整理出她在實務中與「創富世代」與「新富世代」的互動觀察,並深入解析這兩群人相同與相異的理財邏輯、商品偏好和溝通語言。

創富世代:稅務開啟傳承話題,關係導向啟動經營

  「從『創富世代』的經營角度來看,他們在資產傳承這塊,其實早已完成多數布局,因此業務員若想下市場,切入點反倒應該回到他們的『家庭關係』。」提到這一族群的需求輪廓時,陳姿妤如此表示。她觀察,不少創富世代在事業有成後便著手規劃傳承,有人設立投資公司,將資金與盈餘透過股權轉入子女名下的帳戶,也有人透過信託或保單指定受益人,逐步完成資產的隔離與分配。

  因此,若業務員與創富世代接觸時,僅以「資產傳承」作為話題開場,往往會因為對方早已安排妥當而遇上冷場;反之,若能從家庭結構、照顧需求或特定受益人的角度切入,更有機會引發對方共鳴。

  「像我有個客戶,很早就為身障的孩子設計了1張利率變動型壽險,每年固定給付240萬,連續10年,希望能保障孩子未來的生活品質。」這筆錢不是為了讓子女變有錢,而是讓他過得有尊嚴。陳姿妤指出,在她的經營經驗裡,許多高資產客戶購買下保單,其實是為了給予特定某個生活上不方便的家庭成員幫助(可能有特殊疾病或身障不便等),使其在未來的長期生活能夠受到完整的照護,這類心情,就是業務員經營創富世代中最重要的關鍵。

  除了透過家庭關係作為經營話題,業務員想與創富世代建立信任關係,還需要具備與之對話的能力與知識。陳姿妤提到,創富世代通常在企業營運與財務布局上早已成熟,因此面對業務員時,往往希望能針對實際風險或制度面議題進行交流,而非僅僅停留在商品介紹或抽象目標。「像我們最近就花了很多時間進修公司稅務與法人結構的課程,包含股份公司與閉鎖型公司的差異、如何做節稅安排、遺產與贈與的風險處理等。這些學習,不僅能為自己提升專業能力,更能在面對企業主時,說出對方熟悉的語言。」

新富世代:長期經營,等待保險觀念發酵

  相較於穩健務實、偏好保值資產的創富世代,新富世代的理財風格則顯得更為積極進取。他們傾向將資金配置於股票、ETF、期貨等高波動金融商品,期望能在短時間內創造資產翻倍的機會。這樣的態度背後,反映的並非單純的投機心態,而是一種對「效率」與「報酬」的高度渴望。

  「我在經營二代時,常常聽到他們說『我這100萬元拿去買黃金、買股票,不是賺得比較快嗎?』保險綁7年、10年,他們覺得資金卡太久。」對新富世代來說,保險是屬於「慢錢工具」,報酬率不高、資金流動性也不夠強,若非遇上重大人生事件,多數人很難主動理解其價值。

  陳姿妤指出,這樣的理財邏輯,其實與新富世代的成長背景有關。新富世代離開校園後,不一定就直接任職於家族產業,他們的職涯選擇較為多元,行業分布橫跨科技、媒體、電商與接案創業等領域,希望在外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而即使有的新富世代投入家族產業,通常也必須一步一腳印向上晉升,偏向薪水階級,不會一開始就擁有大量財富。

  因此,儘管他們出身於經濟條件良好的家庭,實際卻並未參與上一代的創業與經營過程,在資源掌握上也往往有限,真正可動用的資金不如創富世代那樣充沛;基於這個因素,使得創富世代更傾向自行開拓資產累積的方式,也更在意投資效率與財務自主。

  在這樣的背景下,保險業務員的經營模式也需做出調整。與其從商品切入,不如轉為資訊型服務與信任型互動。陳姿妤分享,她經常透過家庭群組進行經營,藉由記事本記錄保單內容和面談重點,並將各項理財、時事新知轉發予客戶互動,「因為新富世代沒有立即需求,你很難在第一次見面就成交,不過只要業務員提供的資訊有幫助、有價值,他們未來遇到問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你。」

  從「銷售」轉為「教育」,從「經營」走到「陪伴」,這類服務模式看似緩慢,但一旦建立信任,就能形成深度長期的關係。尤其當新富世代邁入人生的下一個階段——成家立業、成為父母、接班經營、面臨風險——屆時他們對保障與傳承的觀念,也將產生轉變。「這時候,前期的陪伴與專業提醒,才會轉化成最具說服力的規劃機會。」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4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