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2年底ChatGPT橫空出世開始,不斷迭新進步的模型,已經為大眾創造出無數話題和想像,這不禁讓人們再次審視:我們如何更普遍、更高效的運用AI?
回溯過往,幾乎每一次新的科技出現,都會為社會固有的狀態帶來一些改變和機會。以工業革命為例,儘管工業機器的頻繁使用替代了手作工人的位置,卻也創造出無數人們從未設想過的工作崗位。而如今,人工智能的發展正使人忍不住聯想到那些過去的歷史,是否又將再一次出現在眼前。
在富邦人壽富永二通訊處的處經理吳睿倫眼中,AI的加入對保險業務員而言,並不是「威脅」,而是一場「效率革命」。他觀察,許多繁瑣且標準化的工作,已逐漸被AI提高效率,以文書類的「筆記整理」來說,過往業務員想製作學習筆記,可能得付出長時間的整理和撰寫,而現在,只需要將一段錄音、一份逐字稿,提供由AI(本篇使用之AI工具若無特別註明則為ChatGPT)整理重點和細項就可以完成,成果精準,也節省大量時間。
從實戰場景看見AI效用
AI工具能將業務員輸入的資訊消化、吸收,並形成有系統的結果,這項特色不僅大幅提升業務員的學習效率,更帶來無數場景運用的可能性。對此,吳睿倫指出,當前AI已經被他廣泛應用於行銷規劃、面談回顧、團隊教學甚至社群經營等多元場域。
舉例來說,作為總公司講師的他,經常需要設計演講內容、上臺發表觀點。為了不讓自己的表現陷入慣性,吳睿倫會在演講前先以心智圖規劃演講大綱,並交由AI判斷是否能清楚傳達重點,若需補充,他也會請AI協助舉例、模擬聽眾反應。演講結束後,再把錄音轉成逐字稿,讓AI分析語速、結構與說服力,進一步優化內容。
以前做這件事,可能得請教不同對象、花很多時間比對;但現在善用AI,人們能在短時間內釐清邏輯、找到可改善的環節。而這樣的分析機制,也被吳睿倫延伸至新人訓練與客戶面談中。例如在行銷會談前,他會輸入已知的客戶背景,請AI推測可能的需求與溝通切入點;面談後,則交由AI判斷雙方對話中遺漏的要點與未解的疑慮,幫助業務員更快累積實戰經驗,提升成交率。
不過,想要讓AI提高業務員的成交率,具體來說該怎麼做?吳睿倫說明,業務夥伴銷售前可以將客戶的已知資訊丟入AI模型中,請AI提供對方可能感興趣的話題、新聞等,乃至於請AI生成對方可能提出的異議問題和解決方案,當業務夥伴獲得的資訊愈完整,出去銷售的信心就愈充足。
吳睿倫說道:「起先我們是將成交案例的過程輸入進模型,告訴AI客戶的輪廓、成功銷售的過程等,讓AI協助整理。後來,為了讓AI更精準地協助業務員,我直接問AI『想完成這項工作,到底需要什麼資料』,並且據此做成清楚的表格(參見表一)。」往後,只要吳睿倫和夥伴不斷與AI互動和優化,就能達成更高效率的展業效果。
此外,公司內部的AI工具也協助吳睿倫快速處理日常展業中最繁瑣的部分,例如保單健檢的作業,當前已能直接使用工具進行拍照辨識;而智能業務管理系統,則可以即時推播潛在客戶與回訪提醒,大幅節省了行政與追蹤時間。他坦言:「這些工具真的幫了我們很多,讓我可以把更多時間放在真正需要業務員投入的事情上。」

業務員展業中的AI使用場景
1. 演講準備與優化→先製作演講心智圖交由AI確認邏輯清晰度,請AI協助補充故事或舉例。演講結束後,將錄音轉為逐字稿,由AI分析語速、說服力與結構,協助優化表現。
2. 銷售、增員的事前準備與事後檢討→將客戶/增員對象信息與互動過程輸入AI,請AI提供有效話題並推演溝通策略,最後以擬真對話作為參考;會談後將錄音轉為逐字稿,請AI分析話語邏輯、遺漏重點與客戶反應等,協助優化下次會談內容。
3. 學習筆記製作→將學習錄音轉為逐字稿,再將逐字稿交由AI總結重點,並且各自列出細項進行完整補充。
4. 社群文章優化→在文章發布前,將內容上傳到AI,請AI剖析這篇文章的內容,並總結出「讀者看到後可能出現的感受」、「能否呈現出正面觀感」、「是否可能出現負面觀感」等,並且據此進行調整。
5. 製作保險業務相關教材→吳睿倫將過往自己所製作的從業筆記輸入進AI工具中,彙整成「行銷」、「增員」、「組織發展」等三本新人手冊,內容就包含過去總結的所有重點和結論。這項工程相較前幾項更為龐大,需要使用者不斷與AI工具進行討論、編輯和修正,最終才能達到使用者預期中的樣貌。
真正不可取代的能力
「無論AI再怎麼進步,最終還是人來決定要不要行動。」討論到AI是否能位業務員提高績效時,吳睿倫如此說道。他認為,真正促成成交的關鍵,不在於將哪一個商品分析得更清楚,而是在於業務員是否能看懂客戶的需求,並以對方可以接受的方式提出解決方案——而這些,仰賴的從來不是AI,而是人的觀察力、情緒理解與信任經營。
他進一步指出,隨著AI工具愈來愈強大,業務員需要掌握的能力也悄然轉變。例如:過去著重商品知識與話術背誦,未來更需要情緒管理、溝通與同理、需求挖掘與問題轉化的能力。AI可以輔助完成80%的技術面,但最後那20%的關鍵——也就是「開口說服」、「讓人感動」與「真正去做」——還是來自人的行動力與信念。
吳睿倫指出,以下4種能力在未來將會更為重要:
人際關係與情商(EQ)能力跟行動力:AI 可以協助分析客戶數據,但真正建立信任和長期關係仍需人來完成。高情商、同理心與溝通能力,將更具競爭力。
創意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AI 擅長提供建議與分析,但如何將這些數據轉化為實際的行銷策略或客戶方案,需要創意與邏輯推理。
策略性決策能力:AI 可以提供資訊,但決策仍然依賴專業人士的判斷,特別是在保險產品規劃與風險評估上。
如何使用AI 工具的操作與應用能力:未來業務人員需要能夠理解 AI 工具,善用 AI 來提升自身的效率與價值。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4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