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臺幣快速走升、美元走貶,不僅對臺灣出口導向的產業產生壓力,也改變了多數家庭與個人對外幣資產配置的思維方式。特別是與保障息息相關的外幣壽險商品,面對「匯損」風險疑慮,開始受到質疑:現在還適合買美元壽險保單嗎?
本期針對目前匯率環境下的購買時機進行分析,從保險經濟理論、資產配置概念與行為經濟學角度出發,提醒大眾回到壽險的本質思考,做出更符合家庭長期利益的判斷。
一、外幣壽險的保險經濟功能:風險移轉與跨世代資產配置
根據保險需求理論(Theory of Insurance Demand),個體會支付一定保費,將可能發生的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以避免承擔單一事件可能造成的巨額損失,這正是風險移轉(Risk Transfer)與風險替代(Risk Substitution)的核心概念。壽險產品的核心目的,是在被保險人身故時,提供一筆確定的給付金額,用來補償家庭因收入中斷所導致的財務缺口,確保受益人(通常是配偶、子女、年邁父母)能維持基本生活與教育、醫療等支出。
當壽險是以外幣(尤其是美元)計價時,投保人其實是選擇未來給付的貨幣種類。此舉一方面具有資產分散的效果,另一方面更牽涉到給付是否能準確對應未來支出的實質需要。從資產負債管理的角度出發,若受益人將來可能在海外生活、留學、醫療支出多以美元計價,則美元保單可視為一種天然避險工具,可降低未來的匯率風險與換匯成本。此應用也符合保險業常引用的資產負債匹配原則(ALM),意即當資產(壽險給付)與負債(家庭支出)使用相同幣別時,可降低市場風險的不確定性。就此觀點而言,保單幣別的選擇不應由匯率漲跌來主導,而應由受益人未來實際需求決定。
二、幣別與給付對象:行為經濟學下的「心理帳戶」與實務盲點
除了經濟理論,行為經濟學也提供了理解人們保險行為的有力工具。心理帳戶理論(Mental Accounting Theory)認為人們會將財務資源劃分為不同的用途與帳戶,例如「生活支出帳戶」、「教育基金」、「遺產準備金」等,並分別賦予不同的心理價值與使用方式。
壽險保單在大多數家庭心理帳戶中,通常被歸為「留給家人」的獨立資產。若這筆資產的幣別與受益人未來支出幣別不一致,則會造成以下3種問題:
1.心理不確定感:受益人在悲傷情緒中接到一筆非本國幣別的保險金,反而產生如何處理與兌換的壓力。
2.價值不穩定感:若需在匯率低點兌換,可能產生損失,使保障的實質價值降低。
3.使用門檻升高:實質資金運用需透過換匯程序,增加日常流動性的障礙。
因此,個人主張,幣別選擇的關鍵應是「給誰用」,而非「值不值得」。若受益人未來多數支出為新臺幣,那麼即使美元保單利率看似較高,仍應慎重評估;反之,若受益人可能在國外生活,則美元保單反而比臺幣保單更能發揮保險的保障功能。

三、短期匯損與長期契約的錯配:避免投資化的錯誤思維
不少民眾在選擇是否購買美元壽險時,會根據目前臺幣升值的趨勢來做決策,擔心進場後匯損導致整體報酬率下滑。然而,這樣的行為,實際上是典型的近因偏誤(Recency Bias)與時間不一致性(Time Inconsistency)。
壽險保單的契約年期往往是10年、20年甚至更長。短期匯率波動並非長期報酬或保障效果的唯一關鍵。過度看重短期進場時機,反而可能忽略了保單設計最重要的要素:保障的完整性與幣別的實用性。從預期效用理論(Expected Utility Theory)出發,合理的行為應是選擇一個能在未來不確定事件中提供最大穩定效用的工具,而非在不同幣別間進行利差與匯差的博弈。壽險不是保本型投資,更不是投機商品,它應該與家庭風險承擔能力與財務目標高度一致。實務上,若投保人已有長期持有計畫,且家庭有美元支出需求,則反而在臺幣強勢時進場更為划算,因可用較少臺幣換取更多美元保障。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4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