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立法院2024年底最新報告推估,臺灣總失能人口將於2031年攀升至118萬人,其中65歲以上失能長者達93萬人,相當於每5位高齡者中就有1人無法自理生活;而內政部統計,2015年長期照顧、安養機構機構數為1,067間,到了2024年反倒減少到1,048間,不增反減。
相較之下,長照人力的成長卻十分緩慢。2023年全臺居家服務員人數為5萬1,160人,僅比前一年成長1.6%。即便政府持續推動長照2.0,長照服務涵蓋率為80.19%,實務上,有需求的失能者,距離長照的服務仍有一段不小的距離。
若將視野放大到國際,問題顯得更加急迫。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ADI)2024年報告,全球每3秒就新增1名失智症患者,到2050年全球失智人口將達1億5,000萬人。以鄰近的日本為例,截至2023年3月,日本申請並核定為「需長期照護或支援」的人數約為690萬人,涵蓋多數為65歲以上高齡人口,而日本的介護保險制度主要服務65歲以上長者,若40~64歲民眾若因特定疾病導致失能,則需經認定後使用相關照護服務。
再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2023年發布的《健康一覽》(Health at a Glance)報告,2021年OECD國家平均有11.5%的65歲以上人口接受長期照護服務,包括居家照護或機構照護。在這些國家中,荷蘭、挪威、瑞典等國的長期照護支出已超過GDP的3%。
回顧臺灣,長照人力短缺的背後,不只關乎薪資待遇偏低,也涉及照顧工作的勞動強度與社會認同不足。因此,我們也提醒民眾及早配置保險保障,如失能扶助險、長照險、失智症等專屬保障等,讓自己與家人在未來可能到來的「無法自理時刻」,多一層準備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