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少子趨勢下,長照需求變得愈來愈普遍,而透過智慧長照的設備與概念,人們便得以提高長照的成效,也保有被長照者的尊嚴。若想擁抱這項趨勢,我們又該先建立起哪些認知?
你是否曾經設想,老了之後由誰來照顧自己?如果老而無子,或是終身未婚,老後失能的日子該怎麼過?這並不是杞人憂天,而是十分有可能發生的未來。臺灣自2025年開始已邁入超高齡社會,超過20%民眾年齡高於65歲,再加上全球倒數的出生率,老老照護、甚至無人照護的情境,恐怕將會愈來愈普遍。
群邁通訊股份有限公司軟體研發中心資深經理吳光輝表示,透過科技的力量能夠減少照護者的負擔,甚至能夠降低生命風險,只是目前民眾的認知與財務環境還沒有跟上,或許還要幾年的發展才能夠深入人心。
臺灣智慧長照5大發展方向
吳光輝分享,目前政府在住宿型機構所推動的智慧長照大致上往5個主要方向發展:
行動感知智慧輔助科技:在老人安養機構中,最擔心的事情之一便是被照護者的走失,特別是罹患了阿茲海默症的老人,或是罹患了其他精神疾病的病患,一旦走失,不但工作人員必須暫時放下手邊的工作外出找人,甚至可能需要報警協尋。這種事情不用常發生,1個月發生1、2次就已經是很大的負擔。
而行動感測技術其實就是透過微型的行動發報器與固定式接收器達成電子圍籬的功能,可以掛在輔具或者是別在衣服上,確認被照護者的位置,如果進入管制或是危險的區域,甚或是靠近照護機構的出入口,就會即時發出告警通知人員前來處理,成本大幅降低之餘效率也大幅提升。
移動支援智慧輔助科技:被照護者大多行動不便,上個廁所甚至翻身都需要有人幫助。但是除了家庭照護能夠一對一服務以外,機構照護者需要同時面對多位住民,一旦分身乏術很容易有尿失禁事件發生,照護人員反倒還需要多費時間進行清理。
而智慧長照在這方面做的其實很簡單,就是將傳統裝設在牆上,有時因為角度或距離問題而不便使用的有線叫人鈴,改為能夠配在身上或夾在袖口的無線呼喚鈴,並且還能直接透過系統發出訊息給照護人員,通知他們該到哪個地方為誰提供服務。
此項目還有一個重點是透過智慧輔助科技來達成復健與訓練的支援與自動記錄,有效把握復健及訓練成效。
照護支援智慧輔助科技:論醫院、長照機構或者居家照護,每天都會定時量測體溫血壓,透過將這些量測結果自動上傳至照護系統,可以大幅減輕手動登錄所需要的時間,有效降低工作人員負擔。
而對於病患可能還需要更高的量測頻率,或是更多的量測項目。例如下呼吸道感染者,每20~30分鐘就需要檢查一次是否需要抽痰,不但照護人員的工作負擔增加,而且一旦症狀出現在2次量測之間,就很難立即發現問題。
而群邁通訊所推出的連續生理行動監測便是整合市售的穿戴式監測器材,讓受照護者能夠持續配戴,隨時量測,並且透過系統不斷接收與整理,一旦出現異常數據,就會即時告警通知照護人員或護理師前往確認。過去幾年因為疫情而備受關注的健康手環,其實就是這類技術的應用,許多重症病患便是因此得以及時送醫,保住了性命。
除了健康手環以外,現在很多量測工具如血壓計、心電圖等,都已經做到小型化與使用直覺性,不但降低了使用上的專業門檻,也讓這些工具能夠走入家庭照護場景。而透過物聯網,同樣也能夠實現隨時量測或行動量測的效果,降低家庭照護者的負擔,也提高了照護的成效。
他補充,雖然理論上可以將AI導入行動量測系統,協助數據判讀,決定是否送醫或進行其他處置,但是因為數據尚且不足,目前的AI判讀還缺乏精準度,所以這個部分現在還是需要由人力進行,需要等到這些服務的使用人數與時間累積足夠,有了充分以及品質良好的數據便可以發展AI預警模型。
排泄支援智慧輔助科技:成人紙尿布雖然方便,但是清潔與更換的工作依然不少,而目前已經有智慧尿布問世,偵測到出現便溺即可自動清洗烘乾,未來廠商的研究方向是如何偵測便溺的成分與狀態,這對糖尿病患等體況的被長照者健康管理相當重要。
入浴支援智慧輔助科技:在2025年大阪世界博覽會上,展出了一臺全自動洗澡機,吸引諸多媒體競相報導,但其實這項技術早在1970年大阪世界博覽會就已經出現,這次只是透過全面改良機型進行致敬。而臺灣其實也有引進少量設備,但是並不普及。
吳光輝補充,這類自動洗澡機因為需要占較大的空間,又需要比較複雜的管線配置,對硬體設備的要求較高,因此比較適合用在長照機構而非住家。也因為價格與硬體設備要求,臺灣長照市場對此的需求並不高,僅有少量進口,目前也沒聽說有廠商自行投入研發。
智慧尿布雖然同樣需要重佈管線,但是其排除的汙水與洗澡機不同,需要更頻繁的進行管路保養清理,以免堵塞,使用量愈大堵塞風險愈高、管線需要清理保養的頻率也愈高,所以其實更適合家庭長照場景使用。
照護者的智慧長照應用
前述的5大項智慧長照介紹,主要著眼於被照護者所能獲得的幫助,但其實這些技術只要稍做調整,同樣也能夠應用在照護者身上。
例如,行動感測技術與無線呼喚鈴的整合,對醫院的護理師就十分有幫助:如果有病患或家屬大鬧,輕輕一按就可以悄悄地的呼喚保全支援;或者當病患發生危險,一個按鈕就可以提醒值班同事前往協助,相較於以往還要掏出手機撥號聯繫,不但更加方便,最重要的是省下寶貴的急救時間──急救即使晚了幾秒,都有可能是生與死之間的差距。
此外,行動感測技術對於設備管理工作也相當有幫助。無論醫院或者療養機構,都有許多的設備需要進行管理,如輪椅與各種檢查、急救工具,每到交班前都需要重新清點,以便交接,但是這些設備可能會被借出,如果沒有歸還,或者歸還時沒有妥善登記歸位,都會造成交接的麻煩,必須一一確認。
而透過行動感測技術,在這些設備上裝設發信器,便可以透過接收藍牙訊號的收訊器,判斷該設備位在哪個區域、是否使用完畢,管理與交接起來都十分方便。特別是使用一些急救工具時,所費的每一秒都珍貴無比,尋找取用起來自然是愈快愈好。
行動監測技術結合自動輸入系統,也省下了照護者非常多的時間與精力。曾聽過專業護理師分享,她每天大概有30%的工作時間,是用在幫病人量測血壓、體溫這些工作上,這還是她動作熟練又有自動登錄系統上傳資料的幫助,不然可能還會更久。
而行動量測技術因為一直裝設在病患身上,持續傳送即時數據,護理師便得以從繁瑣的量測工作解放,可以更專注在其他需要照護的病患身上,並且在監測系統發出告警時能第一時間即時處置,對比傳統定時量測可大幅降低工作負擔又可以提供更好的精準照護服務。不過,如果監測數值出現異常,還是需要由醫護人員作為第一線專業人士進行判斷,這是目前仍然無法被數位系統取代的工作。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4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