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退休時,我們可能尚且身強體壯,精神飽滿;但是當人生走向最後一哩路,各種問題都將不請自來地前來報到。屆時,人們將會遇到哪些問題?產生哪些需求?

在傳統文化裡,長壽不只是個人的福祉,還是家庭和社會的榮耀。誰家有90歲乃至百歲的老人,都有可能被旁人稱讚一聲「有福氣」。然而有的時候,「福氣」只是他人認為,在家人看來卻未必如此,這點在尚未做好規劃便老去的長者身上表現得尤其明顯。

踏上人生最後一哩路,我們可能會遇到哪些未曾想過的問題?

 

面臨需要長期被照護的晚年生活

當退休生活即將結束,大限不知何時降臨,民眾所要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需要長期被照護,需要支付一筆不低的照護費用。一般來說,依據失能情況、護理級別、入住院所的不同,護理的費用也天差地遠。

除了照護費用以外,如果這時已有疾病纏身,就還需要長期支出一筆醫療或保健費用,包括慢性病治療、定期複診、日常保健和康復訓練等相關費用。如果罹患的是重大疾病,如中風、阿茲海默症、癌症等,所需醫療費用又會更高。

面臨「久病床前無孝子」的人性考驗

中華民族講究孝文化,然而在某些時刻,孝文化也會面臨人性的挑戰。當民眾突然臥病在床,子女未必會置之不理;然而,如果民眾長期臥病在床,那麼對於子女而言,就成了沉重的負擔。

隨著照顧父母的時間變長,子女會逐漸陷入肉體與精神上的雙重折磨:一方面,他們要花費大量時間、精力照顧父母;另一方面,他們或許希望得到解脫,甚至一邊盼著父母離去,一邊又因此背負著巨大的罪惡感。

另一方面,人如果生活在長期被照護的情況下,也容易萌生各種複雜且難以控制的情緒,如愧疚、焦慮、暴躁、恐懼、沮喪、羞愧、抑鬱等。相信長者們絕不願意成為拖累他人的人,但眼睜睜看著身體機能的退化,一些當初輕易完成的事情如今必須依靠他人,心情也會變得愈來愈複雜,甚至沒有了繼續活下去的勇氣。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4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