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醫療技術,新保單規劃

文◎崔浩風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健保署、各大醫院

1
2440

隨著醫療技術不斷推陳出新,民眾所需要的醫療需求也不斷提高,在健保給付範圍有限的情況下,民眾應該如何選擇治療方式與善用健保醫療?以及商業保險在這當中,能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科技進步的代價,往往轉嫁到民眾的健康!如今受到食安、居安、環境的威脅,民眾的健康水平不斷下降,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統計資料分析,二○一六年全臺灣醫療院所門診、急診與住院病患人數總計2,224萬6,891人,門、住診健保支出為新臺幣5,295億320萬元(以健保點數一點折合0.8元計算)。二○一五年新發癌症患者總數達10萬5,156人,平均每五分鐘就有一個人罹癌,創下歷史新高。

  幸好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更新,民眾能夠使用的醫療技術愈來愈多,治不好的病症愈來愈少,甚至能夠用更短的時間、承受更少的副作用,就治好以往使患者受苦許久的傷病。然而,新的醫療技術健保不一定給付,除了是健保財政重負的問題外,社會影響、必要性等各方因素也在考量範圍,因此許多比較先進或精密的治療方式就變成了自費項目,或者是僅有部分給付。

  再據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最新資料,二○一二年全臺灣給付健康險主、附約理賠案例合計733萬6,050件,給付金額816億7,416萬6,000元,到二○一六年上升為理賠案例899萬3,875件,給付金額1,096億5,975萬9,000元。顯見近年來民眾用在醫療上的自付費用水漲船高,若無保險給付,這龐大的數字將會由民眾自己負擔,又有多少人承擔得起?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

 

自費檢查費用

  隨著醫學與科學的進步,人體的奧秘抽絲剝繭逐漸展開,一些物理、化學現象作用於人體會產生的反應也大多明瞭,因此各種檢查方式接連出現。除了最基礎的X光、超音波等檢查外,電腦斷層掃描(CT)、核磁共振掃描(MRI)與正子斷層造影(PET)也日漸普及,這些檢查方式健保都有給付,不過前提是醫師判斷有檢查的必要,如果是健康檢查或者心有疑慮想要檢查的話,就必須要自費了。

  除了常見的體外檢查外,基因檢測、內視鏡檢查等具有侵入性或採取樣本的檢查也相當常見,尤其是現代醫療講究精準治療、標靶藥物與基因療法等,正是這種觀念的體現。因此當出現這類需求時,我們就必須進行相關檢查,而這類檢查項目往往必須自費。然而,現行醫療險多與住院相關聯,如果以門診進行自費檢查,且民眾的保單沒有門診給付項目,這筆費用就會是民眾自行負擔。

自費醫材VS.健保醫材

  健保給付的醫療材料往往是效果最陽春的類型,安全性與實用性雖然都得到實證,但使用時間與效果相對較差,如果想要長久使用,如人工關節、人工水晶體、塗藥支架等,就需要自費使用更好的材料,以免幾年後就需要定期更換,甚至是造成下一次的傷病風險來源。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自費材料常常是針對特定情況而設計,因此需要針對患者情況選擇特定材料。如果是植入式的材料,還需要考慮材質過敏、耐用年限等問題,經多方考量後再做挑選。

自費手術

  現代外科手術從十九世紀發展以來,至今已是最廣為人知的醫療技術之一。如今,傳統開腹手術依然是最主要的外科手段,即使各種新的醫療手段,諸如腹腔鏡、機器人手術、海扶刀、雷射刀等新型手術技術出現,傳統手術依然是無法取代的部分;新式手術技術能治療的病症,目前傳統手術也能治療,差別在於後續的效果與後遺症。加上現代人需求提高,僅是治好疾病傷痛已無法滿足我們的需求,因而對新式醫療技術的需求正逐年增加,雖然選擇傳統手術治療同樣也能夠將病治療好,但仍想選擇傷口較小、住院天數較少、後遺症較低、復原速度較快的新式醫療手段。

  當然也不能一味迷信「貴的一定好」的觀念,醫師會根據患者的需求與經濟能力等各方面進行評估,新式醫療技術並不一定適用於所有情況,因此傳統手術依然有其必要。表三以常見的達文西攝護腺癌根除手術為例,進行傳統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與達文西系統機器人手臂手術的比較。

健保與商業保險給付

  健保在判斷給付項目時,由於必須擔任醫療技術的把關者,因此需要反覆多次確認技術或材料的效果與安全性,才能判斷是否給付,其目的在於讓民眾有最基礎、最安全的醫療可以選擇。

  此外,由於健保資金確實有限,因此在評估過性價比後,有些手術技術或材料效果雖好,但價格大多反映在其附加價值上,考慮到健保的承受能力,於是不得不將其排除於給付名單外。

  現代生活節奏快,對於恢復速度的要求高,又希望能夠在傷害最小的情況下將疾病治癒,因此各種微創手術,乃至於無需開刀的外科技術於焉誕生,各種醫材也是屢有創新,只是由於上述的原因,往往必須自費使用。

  事實上,這些新技術、新材料已經過商業化量產,費用與傳統方法相較之下雖然較貴,但在國外差距並沒有像臺灣這麼大,因此對美國等沒有社會健康保險的國家來說,只是多花一點錢、但效果好很多的新技術,使用量與接受度都更高。而臺灣民眾因為習慣於依賴健保,因此新式醫療費用動輒數萬、10萬到數10萬元的價格,對臺灣民眾來說都是一筆不小的經濟負擔。

  隨著臺灣商業醫療保險的普及,保險深度不斷增加,使用保險給付醫療費用的觀念也逐漸深入人心。只是當面臨癌症等重大傷病時,多次的手術、大量的耗材與各項雜費,抑或是家人無法照顧而支付的看護費用,都需要商業保險的幫助。

  因此,在規劃醫療保險時,雖然實支實付的醫療險依然是投保首選,但是若預算允許,最好還是能將防癌險、重大疾病險、重大傷病險、特定傷病險等,一發病就立刻給付一筆理賠金的險種準備好,才能無後顧之憂接受最好的治療。

  而與此同時,也要與專業的保險顧問溝通,確保所選擇的保險能夠發揮最大的力量,否則遇上無法理賠或者不完全給付的情形,經濟重擔依然會壓到客戶身上,保險的價值與意義將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