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市場如何改變,KYC與KYP,永遠是致勝的關鍵

文◎崔浩風 攝影◎黃清田

0
2099

隨著金融科技的不斷進步,同時也會為保險業帶來衝擊,從產業角度來看,現行的業務推動、服務方法與資金應用都將受到影響。要應對金融科技帶來的衝擊,可以從「快想」、「快做」、「快改」3點著手。

 

  人壽保險商業同業公會副秘書長陳昌正表示,現在臺灣民眾的投保率已經達到246%,但其實當中包含的僅有壽險與年金,其他險種如傷害險、健康險等並沒有計算在內。根據壽險公會統計,全臺灣大約有68%的民眾購買保險,平均每個人購買了5、6張保單,這是保險業對個人的貢獻,更不用說保險業聚攏的龐大資金,能夠對經濟、對國家發展帶來多大的影響。

見證─保險業關鍵貢獻

  時至今日,商業保險已經是重要的第3支柱,更是有效彌補了社會保險的不足,讓民眾應對風險時能夠更加從容,這是在沒有保險的時代難以想像的。同時,保險業也帶來了大量的工作機會,僅壽險業從業人數(登錄人數)就達到34萬人上下。代表著保險業在整個產業的結構鏈上,對於國家與社會的安定,以及創造就業市場的提供,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據保險事業發展中心統計,臺灣保險業總資產已逾26兆元,占據金融業總資產的34.12%,這麼龐大的資金流入保險市場,帶來的會是正向循環,又或者是負向循環?陳昌正認為,首先可以設想一下,如果這筆錢並未流入保險市場,那麼將會出現在哪裡?

  顯而易見的,依據華人偏好儲蓄的習慣,這26兆元的資金恐怕將流入銀行,這筆相當於銀行業準備金2倍的金額運用不易,只能閒置在戶頭中,產生所謂「爛頭寸」的問題,進而造成利率下降,對民眾反而不利,若是退休後只靠存款與利息生活的老人家,更是可能造成收入減少的情形。

  相對的,如果這筆錢流入保險市場,負擔便不會落在銀行業,同時也能得到有效的運用,甚至銀行還能透過與壽險業合作開拓銀保業務,將過剩的儲蓄轉移到保險公司,減輕了資金運用的負擔,並從中賺取手續費。藉由這樣的作法,銀行或許無法將利益最大化,但是至少把資金運用的風險轉嫁了一部分到保險公司身上。

  因此,陳昌正認為,只要確認資金能夠順利運用,風險能夠掌控得宜,那麼資金流入保險市場對臺灣金融市場而言,是能夠帶來正向循環的,何況保險業在對外投資時監管較為方便,也能夠回饋更高的利率與報酬率給消費者,達到雙贏。

  從更廣泛的層面來說,保險公司進行投資時,經常會購買股票與公司債等金融商品,提供大小企業充足的資金來源,成為資本市場的重要支援者;對銀行、投信投顧等金融業來說,無論是藉由代售銀保商品,又或者是保險公司購買這些公司發行的債券商品等作法,都有助於金融業的資金調度。

  此外,保險公司經常會選擇對公共建設進行投資,又或者購買國債,不只是為了獲利,更是發揮了保險公司的社會價值與功能。即使投資的並非公共建設,大筆金額的投資也能夠推動經濟發展,最後依然是民眾能夠從中受惠。

展望:保險業成長契機

  隨著社會高齡化的到來,民眾的需求也隨之變化,退休生活與醫療準備的規劃迫在眉睫,而陳昌正認為高齡化對保險業的影響還有另外一個方面,那就是保險業務人員的平均年齡也會隨之提高,而隨著業務人員老邁,服務方面也會變得力不從心,屆時AI與智能服務等輔助科技會變得比現在還要重要。

  再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如今民眾對於個人化需求愈發多樣,但人力有時而盡,並非每次都能夠做出最合適的規劃,這時智能服務就可以作為輔助,協助業務人員給出最符合民眾需求的商品與規劃。

  然而,金融科技的不斷進步,同時也會為保險業帶來衝擊,從產業角度來看,現行的業務推動、服務方法與資金應用都將受到影響。陳昌正認為,要應對金融科技帶來的衝擊,可以從以下3點著手:

快想:統合既有的資源與技術,構想因應與解決之道。
快做:不要等全盤計畫都想好才動手,否則將失去競爭力。
快改:想到了就立刻動手改變,把握每一個機會。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360期


陳昌正
◆現職:人壽保險商業同業公會副秘書長
◆學歷:成功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碩士
精算學會正會員
◆經歷:國泰人壽研究員、區主任
人壽保險商業同業公會專員、精算資訊組主任
精算學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