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科技發展,帶動產險商品和服務革新

文◎管呂浩 攝影◎黃清田

0
1160

新科技會帶來新的挑戰與機會,在經濟成長平穩而非大幅成長的情況下,產險將更直接面臨智慧科技帶來的新機會,以及資訊科技帶來的新挑戰。

  人類是否會被科技所取代?這一直是近幾年各行各業的大哉問,此問題在保險業亦迭經討論。產物保險商業同業公會秘書長謝良瑾表示,現今綜觀各行各業,有AI醫生、人工智慧記者,他們可以更快、更精準地完成工作內容,但是卻並未產生取代性,究其原因,是因為資訊科技、智能科技發展只是從旁協助,而一個「以人為本」的行業,卻不會輕易地被科技所取代。

  謝良瑾一再強調,保險業是「以人為貴」的事業,反而需要更加擁抱科技,而不需要擔心被取代,並從產險的角度來切入與闡述。
二○一九年經濟展望

  臺灣產險業二○一八年保費收入達1,656億元,成長率達5.68%,與過去數年之成長率相較並不遑多讓。產險公會秘書長謝良瑾說,除二○○九年因受前一年金融海嘯、整體經濟環境受到影響,除此之外產險業過去數年每年簽單保費的成長幅度都介於3~7%之間(見圖一),略優於臺灣的GDP。

圖一:財產保險業簽單保費概況

  展望二○一九年,根據臺灣經濟研究院預估,二○一九年臺灣GDP成長率為2.20%。謝良瑾認為,影響經濟走勢的關鍵,其中最重要的是美中貿易爭端是否持續延燒。美中雙方去年貿易戰產生的問題今年仍然持續發酵,牽涉全球經濟,臺灣無法避免會受到影響。

  其次,主要國家央行貨幣緊縮政策速度較預期為快:貨幣緊縮政策造成市場資金流動,加劇了臺灣金融市場的不安定,消費動能也受影響。臺灣是一個出口導向的國家,與全球的經濟體是屬於高度連動關係,也因此臺灣經濟仍與國際政經環境脫離不了關係。

財產保險業面臨的機會與挑戰——
創新帶來機會

  謝良瑾解釋,財產保險業的保費成長與經濟表現具有高連動性,她舉例道,若沒有汽車銷售就沒有車險、沒有住宅就沒有住宅火險、沒有廠房大概也就沒有商業火災保險,進出口貿易對貨櫃運輸保險影響也是很大的。

  而根據IMF(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研究預測,全球二○一九年經濟發展持平,也使臺灣的經濟表現受到考驗,當民間消費動能持平而非大幅成長,這對於產險發展來說是具有挑戰性的。

  再者,根據資誠PWC《2017年全球金融科技調查報告》結果顯示,約有8成的保險業者擔心,保費收入會因為保險科技的發展而面臨威脅,但同時半數以上的業者認為,「創新」正是企業發展的策略目標。

科技發展帶來的挑戰與機會

  新科技會帶來新的挑戰與機會,謝良瑾以大陸網路購物的例子說明:每年在「雙11」的瘋狂購物之後,許多網路買家坐等收貨,但也有一部分的買家因為下錯單、或是後悔等因素要退貨。大陸因而開發了與退貨費用相關的「退貨險」,原本退貨是要由網購的消費者自行負擔,但有了退貨險之後,買家在網路開心購物時可以額外購買退貨險,負擔的成本只有幾塊錢人民幣。

  這樣新型態的保險,以過去的行銷手段和技術是難以進行的,但因著科技進步與互聯網時代,加上龐大的消費市場,即使是薄利多銷的退貨險,卻也號稱有幾億的保費營收,讓過去的不可行成為可行。

  另外,即是臺灣引進的UBI車險保單。過去相同風險群組的被保險人,在購買車險時,不會因駕駛的里程數不同或駕駛的行為不同,使所繳保費有所不同,如此一來,可能造成某些客戶因為車開得較少,或對於自己開車的技術比較有自信者,不想繳那麼多的保費,因此只買了最基本的強制險,或是保額買得比較少。

  但因為科技發展,駕駛行為、時間長短、駕駛里程數、行駛的路段等風險因素都可以透過車載裝置、手機APP應用程式來掌握,使得新型態的UBI汽車保險得以問世,費率可因為客戶駕駛的風險情況不同來決定。進而讓過去因為保費問題不買或是買得較少的客戶,現在願意購買,甚至購買的保額也一併提高。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360期


謝良瑾
◆現任:產物保險商業同業公會秘書長、保險學會秘書長
◆經歷:1. 財團法人保險安定基金總經理
2. 華南產物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總稽核/協理兼企劃部經理
3. 財團法人保險安定基金代理總經理/副總經理
4. 旺旺友聯產物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協理兼顧客關係部經理/企劃部經理
5. 美商美國環球產物保險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企劃部協理/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