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高齡社會,保險的角色必須與時俱進,過去強調損害填補,現在則要有損害防阻的積極觀念。現行保險公司除推出各項退休商品外,也力推「健康促進」觀念,更應用數據分析,客製保險商品,滿足全生涯保險需求,讓保險成為推動樂齡社會的關鍵推手。
Q:面對未來,轉變中的臺灣保險市場,首先,人口結構的快速轉變,該如何看待此商機?對保險公司及業務人員的掌握之道,有何建議?在商品創新上,該如何因應人口結構轉變?
從近年來臺灣內政部人口統計數據顯示,臺灣人口結構已快速轉變,幼兒人口呈現下降趨勢,而老年人口則呈現上升趨勢,這宣告了臺灣已進入高齡化與少子化時代。
二○一八年三月底,臺灣正式走進「高齡社會」,65歲以上高齡人口比率達14.05%,65歲以上的人口已達331萬人,平均每7位民眾中,就有1位是老人,且人口結構持續快速變化,距離邁入「超高齡社會」預估只剩七年。
目前臺灣正面對高齡化、少子化、低利率的社會結構與環境,少子化的現象造成未來人口紅利將逐步下降,預期二○二五年,3.4位工作人口就要扶養1位65歲以上老人;再加上,臺灣長期處於低利率的環境,退休族光靠存款利息,顯然難以支應退休後的花費。
在人口結構的快速變化下,因應高齡與少子化、小家庭及單身社會的趨勢發展,長照、退休都是全民重要議題。在政府逐漸調降社會年金之所得替代率,以及延後退休年齡的規劃下,退休收入缺口將持續擴大,高齡化帶來的衝擊與潛在風險與日俱增。
面對高齡社會,保險的角色必須與時俱進,過去強調損害填補,現在則要有損害防阻的積極觀念。現行保險公司除推出各項退休商品外,也力推「健康促進」觀念,更應用數據分析,客製保險商品,滿足全生涯保險需求,讓保險成為推動樂齡社會的關鍵推手。
做好迎接7大退休商機準備
由於臺灣正式宣告邁入「高齡社會」,民眾面臨的問題包括長壽風險、扶養比率上升、醫療費用增加、長期看護需求、退休生活金需求等。
保險業可與其他產業進行跨業合作,提供更完整的商品與服務,運用健康促進及外溢保險商品,鼓勵保戶注重健康,進而降低理賠成本,協助保戶及早做好退休規劃,備妥醫療及長看準備。
隨著高齡人口增加,意味著龐大的「銀色保險商機」將產生,從社會人口結構的轉變,以下整理出7大保險商品重點,進而滿足民眾需求:
1.醫療保險:想當個快樂優雅的銀髮族,醫療保障是最需要提前規劃的,否則一場大病來襲,恐將讓過往辛苦積攢的退休金蕩然無存;此外,多數醫療保障往往只到75歲,因應民眾壽命延長導致老年醫療期間與費用相對增加的風險,為自己開設一個醫療帳戶以支應老年時的醫療風險,是十分重要的觀念。
因應目前醫療技術進步,住院天數日漸減少的趨勢,已有保險公司推出可憑領有「全民健保重大傷病證明」即可理賠重大傷病保險金的商品,讓民眾在開始治療前即領到一整筆理賠金,可安心選擇療效較好的自費療程,增加治療效果並減輕家人負擔,且給付項目還會隨主管機關定義之重大疾病範圍調整而增加,非常具有彈性。
2.退休金準備增加(商業年金保險):依國家發展委員會統計,二○一六年國人平均壽命為80歲,若於65歲時退休,以每月最低生活費用1萬1,000元計,在不考慮通膨、醫療及長照等費用下,至少需要198萬元(實際費用可能需要千萬元)。
在臺灣民眾平均壽命延長與各種年金改革造成退休金逐步縮水的情況下,盡早透過各種商業年金保險籌措老年生活費用,是最基本必備的規劃。
因此在高齡化與少子化的影響下,必須及早為自己準備好退休生活金,以在退休後擁有源源不絕的經濟來源,抑或是醫療帳戶準備金。
3.醫療及長照費用高漲(商業醫療保險及長期看護保險):醫療費用雖然有全民健保因應,但更優渥的病房、膳食、甚至健保不給付的高端醫藥材料等,仍須由民眾自費負擔。
根據衛福部二○一六年統計,65歲以上老年人平均醫療支出每年約7萬5,000元,且隨著年齡愈大、支出愈高,對已無工作收入的退休高齡者負擔也愈大,商業醫療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此外,依衛福部統計,預估老人失能人口將由二○一七年的41萬6,000人,增加至二○二六年的62萬4,000人,以每年平均看護費用至少30萬元及不健康平均餘命八.八年來計算,失能照顧費用至少需準備264萬元。
目前政府開辦的「長照2.0」,主要提供中低收入戶在基本服務上的補助,更妥善照顧的額外費用則需要由民眾自行負擔,對照顧強度提升的需求,正是商業長照保險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