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一九九三年邁入高齡化社會,二○一八年邁入高齡社會,預計二○二五年進入超高齡社會。隨著人口老化,老年病症候群「肌少症」愈來愈嚴峻,也愈來愈被重視。

肌少症為肌肉的力量、質量或是生理表現的下降,與衰弱症息息相關,嚴重情況會造成老年人行動不便或失能。根據國健署統計,臺灣65歲以上老人肌少症盛行率21.1%,男性為23.6%、女性為18.6%,換言之,近每5人就有1人正面臨肌少症、高失能的風險。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指出,可以用小腿圍簡易評估肌肉量,50歲以上中老年男女小腿圍一旦小於34、32公分,即有肌肉量不足風險,可能因此有四肢無力容易跌倒,嚴重則可能導致失能情況,甚至因此縮短壽命,成為老年健康一大隱憂。

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指出,目前有超過1,900萬名歐洲老年人受到肌肉減少症影響,預計未來仍會大幅增長。根據最低流行率估計的定義,二○一六年歐洲肌肉減少症患者人數為1,086萬9,527人,在二○四五年可能增加到1,873萬5,173人(增加72.4%);若根據最高流行率估計的定義,二○四五年則可能增加到3,233萬8,990人。

一般人體肌肉退化現象大部分從30歲開始,每十年約減少3~8%,隨著年紀的增加退化速度愈快,大約70歲後每十年減少15%。老化、不適當飲食、臥床或久坐、慢性疾病、賀爾蒙等因素都會加速肌少症。肌肉力量減少會造成活動能力下降,也增加了跌倒與骨折的風險,使老人失去獨立生活能力。

民眾應從年輕時就重視肌肉質量,可從居家量小腿圍開始,搭配飲食及運動,及早預防肌少症的同時,也應及早規劃足夠的醫療險、意外險、長照險及失能險,以防年歲漸長機能漸失,而帶來的傷害或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