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高樓飲美酒,幾家流落在街頭……。」唱出世界各地貧富懸殊的哀傷,王建感觸良多,唱到一半還一度哽咽,滄傷且渾厚的歌聲,就如王建這麼多年來對公益的堅持,樸實且遠播。

       臺灣前監察院院長王建結束為國家的服務後,一心投入公益活動,這些年已成立5個基金會,幫助失學孤苦飢餓的孩童,也幫助無所依靠的老人,出錢出力的獻上生命的所有心力。

公益精神
一直以來許多人問王建,為什麼那麼熱心公益,是不是和成長背景有關?或是有什麼契機?還是被什麼事情所觸動?雖然王建家境貧困,但他直言做公益不是因為家庭背景,也不是有過什麼遭遇或因緣際會。

  王建笑說:「如果我說我第一次做公益難過得哭了三天三夜,那一定是騙人的。」面對媒體及採訪,他絕不胡扯說自己看到什麼很感動。每一個人多少都會有憐憫之心,助人的動力是累積的,而不是爆發性的,一路走來自然是愈走愈深。

  由於工作的關係,王建在退休前,看到很多苦難的人,自己覺得難過想流淚,或是內心感到不平,就會有想好好為這些人拚一下、做些什麼的衝動,然後就一直持續下去了。

  雖然早已忘記公益之路是怎麼開始的,但因為感同身受、於心不忍地想要盡一份力,這些年發生的點滴都在他的心頭,讓王建有持續做公益的使命感。不論是緬甸上學前有熱粥的孩童,或是在新校舍開心跑動的學童,都是王建珍貴的回憶。「我能做的,就是竭盡所能,不斷把訊息傳播出去,用愛心說實話,柔和當中的感動,進而觸動人心」。

  只要還有能力,王建就會不斷地到世界各地宣導公益。其一年演講約有250場,二○一五年去菲律賓三十天演講58場,去年在美國洛杉磯等地五十五天講了104場,全程不收任何講師費,機票住宿也都自費。

  至於如何募款,如何獲得廣大的支持?王建說:「我從來不會要人家捐款,我只會說這是多麼重要的事,對於捐獻者的好處是什麼,對方聽了覺得有道理,就會自發性地行動,更持續地進行。」因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如果是被強迫的,沒有瞭解其中的意義,很可能就應付性的只做一次,這並不是他所期望的。

  王建認為,一個人只要在金錢方面沒看得很重,願意拿出來做慈善,他必定有與眾不同之處。「當監察院院長六年,薪水2,000多萬元全都捐了;選台北縣縣長時的選舉補助款也都捐出去,這些年所捐出去的款項,前後加總應該有1億了。」

  他所捐的款項並沒有針對個人,原因在於這樣對象太廣泛,難以評估,所以起初都是捐給組織良好的慈善基金會,之後自己也創辦了5個基金會:臺灣愛心第二春文教基金會、美國Renewal Foundation INC.、浙江省新華愛心教育基金會、臺北市無子西瓜社會福利基金會,以及緬甸Chit Myit Tar Foundation愛緬基金會。

  對王建而言,這些善舉並不意味著自己人有多好,而是神的指引,安排他有這方面的能力和機會。但若沒有感同身受、將心比心的情懷,又怎能在崎嶇的公益之路,昂首邁進?

保險與公益
談到保險與公益的關係,雖然王建不曾研究保險的起源與發展,但就保險的性質來說,保險和愛心幾乎是道道地地、百分之百的契合。可能,當初大家看到一個人遇到災難很可憐,於是有人開始定時一人付一些錢並聚集起來,當其中的人發生變故,就用這一筆錢幫助他度過難關。

  所以不論是基於助人或是保障自己,大家這樣一人付一點以便不時之需的行為,都已經展現愛心,也和保險的本質相似。保險的做法,一群人來幫助遇到困難的人,在王建看來就是「團體愛心的集體表現」,不論是孩子們的教育基金或是傷亡帶來的損失及影響,都與公益有著同樣的起心動念與目標。

  他說,一些保險從業人員,對於慈善事業很積極,這是非常正確的。既然保險與公益相似,是本著愛出發,那麼保險從業人員就要本著愛去經營事業,為客戶量身打造最合適的保險規劃,就是愛的表現。

  經營保險一定要有愛,這樣不論是業務個人還是所屬單位及公司,一定會不斷成長。自己賺到生活的錢,也為客戶的生命帶來極大保障,同時成就自己的事業,吸引同樣有愛的人,壯大自己的團隊。就算目前、短時間內沒績效,只要秉持愛為出發點,績效一定會提升。

  保險本著愛來經營,不能只為了利益,寧可沒錢賺也不能昧著良心,因為一旦客戶需要理賠,就會知道當初你是否用心,儘管前面關係再好,結果到後來發現所銷售的保險根本不合適,不僅完全沒意義,也會失去客戶的信任。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36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