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每10位男性,就有1位有長期嚼食檳榔習慣

文◎許紹猷

0
820

在產業道路旁的透明鐵皮屋裡,穿著較為貼身或裸露度較高服飾,外貌姣好的年輕女孩,坐在高腳椅上忙活著,這是臺灣獨特的人文景觀之一,也代表了「臺灣口香糖」對部分民眾來說具有一定的地位。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二○一八年六月公布的「健康危害因子監測調查」,二○一七年18歲以上男性嚼食檳榔的比率以40~49歲這個區間段最高(9.9%),其次為30~39歲(8.4%);以區域來看,最高的前三名分別是臺東縣(19.2%)、嘉義縣(13.7%)及花蓮縣(13.4%),而這些區域多是檳榔產量比較高的縣市。

而調查也發現,18~29歲男性嚼食檳榔率只有2.6%,但到30~39歲,嚼食檳榔率就提高到8.4%,顯示很多男性進入職場,可能因為工作關係或是人際關係所需而嚼食檳榔。

但是IARC(國際癌症研究總署)綜合各國研究,於二○○三年發表檳榔子是第一類致癌物,而早在一九八七年IARC就已經認定「嚼食含菸草的檳榔」或「同時有吸菸與檳榔習慣」對人體有致癌性,部位主要在於口腔、咽喉及食道。目前臺灣約9成的口腔癌患者有嚼食檳榔習慣,且在臺灣的齒齦癌和頰黏膜癌是口腔癌的主要型態,主要就是因為嚼食檳榔者都是將檳榔塊置於齒齦和頰黏膜間直接接觸的關係,這兩種型態的癌症在非嚼食檳榔地區較少發生。

在中藥來說檳榔有其價值所在,但過度嚼食對於口腔及食道有害甚至致癌,奉勸有嚼食檳榔習慣的民眾適量或是戒除,且建立防患未然的觀念,及早準備好醫療險及癌症險,由內而外將健康風險降到最低,構築起美滿的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