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易懂、執行度高的「收入20%」,拿回退休選擇權

文◎侯琇文

0
1756

退休規劃是一種行為,也可說是一種理論,關鍵在我們如何將理論與實際發生的事情,有效結合並祭出正確且可執行的策略?

Goodwill World 執行長 Dr. Sanjay R. Tolani對於「退休規劃」有著與傳統規劃方式全然不同的解讀。他指出,目前全世界一致認同的退休年齡是65歲,但觀察過去一百年可以看出退休年齡的變化,過去退休年齡是從50歲增加到55歲,又增加到60歲,現在則是到了65歲,有一些國家則是將退休年齡延後到了70歲。

換言之,在過去一百年內,退休年齡已經增加了20歲,隨著未來二十年或三十年的到來,退休年齡大概會延後到75歲。隨著時代的推演,退休年齡只會增加是可想而知的。而在向客戶談及退休規劃時,需要關注的重點之一,就是退休年齡是在何時?

Sanjay說,每一次與年輕世代談退休規劃時,25歲的他們,總是會說想要在30歲就退休,跟30歲的客戶聊起這件事情,他們則會說想要在35歲退休,跟35歲的聊,答案就是想要在40歲時就退休。

每一個人都告訴Sanjay,再過五年他們就要退休了,可說這個世代是「活在五年退休循環」裡,每五年就會有人想要退休,因為他們能夠看到與期待的,就真的只有這麼遠。

就好比,有些人被迫到70歲才能退休,但70歲時可能連走都走不動了,也無法旅行,諸多原因也可能導致他們無法與親友多相處,更沒有什麼興趣。人生只有一次!每每想到此,他們可能就會對退休生活失去期待,進而選擇現在就把錢花掉享受,以後的事情以後再說。

現在這個時代的人,經驗的快樂比以後有錢更重要。因為今天他就想要旅遊、就想要培養興趣,「活在五年退休循環」裡就是這樣來的,但這是一個正確的策略嗎?無關對錯,關鍵在如何達成?

退休規劃是一種行為,也可說是一種理論,關鍵在我們如何將理論與實際發生的事情,有效結合並祭出正確且可執行的策略?壽險顧問要思考的是,我們是要幫助客戶做出符合他們事實現狀的規劃?還是要符合我們理論上所假設的?

退休後你想要做什麼?

再更聚焦地說,退休規劃有2個重要元素:

一,退休後你想要做什麼?過去的生活可能是50歲就退休,你會得到一筆退休金、終身俸,你工作了三十年,每天都在工廠過著日復一日相同的生活,為了犒賞自己,你可能會拿這筆錢去環遊世界,到歐洲、到美洲、澳洲或哪裡都好,旅行完後你可能就得迎接死亡,因為在那個時代人類的平均壽命大約是60歲。

再者,欲退休的第二個原因是想要和家人朋友常聚,以及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即為興趣。過往,大概就是上述這3個理由,也就是旅行、與親友相聚、興趣,而讓你想要退休。但回到現在這個時代,我們已經比過去更常旅行,甚至一天三餐如果你想要,都可以在不同國家進行。因為科技的進步,退休規劃要的其實與過去相比,已經更寬與更廣了,就好比過往旅行是一個夢想,但現在已經不是夢想了,而是人人都可以達到的理想。

以及現在這個時代,我們已經有很多時間與家人朋友聚在一起了,因為我們的工作時間變得富有彈性,可以在家裡工作,也可以在手機上工作,不需要到工廠或公司,這同時代表與親友常相聚,已經是不需要退休就可以做到的事。

最後是興趣,年輕的我們現在就已經有好多不同的興趣,不是嗎?喜歡唱歌週末就去歡唱,想要做什麼就去做什麼,這並不困難。

既然很多事情在退休前就已經可以做到,那退休後到底要做什麼?這是很值得思考的問題,也是很困難的問題,並不好回答。可能是,多花一天旅行?再和朋友出去玩?再多學一個興趣?但就這樣了嗎?對退休我們到底在擔憂什麼?在期待什麼?就只是做同樣的事情再多一點?

現在是綜合性與混合性的退休時代

二,我們該為退休準備多少錢?

在現今這個時代,Sanjay稱其為「綜合性」或「混合性」退休時代。從35歲開始到75歲,我們都處在一個混合性的退休狀態,意思是──每一個月你可能想要多休假一天,工作期間你想要過得更有彈性一點,35歲到75歲之間你想要多賺一點錢,因為超過75歲,身體上是無法承受工作的,就算你想做事也沒辦法,這個階段被稱為「全職退休」。這個階段的起始點,可能是70歲、75歲或80歲。

至少可以確定的,35歲後每一個人都想要退休,可能只是每月想要多三天的假期!但為什麼是35歲?因為35歲時你的工作穩定了,35歲之前你可能還在尋找哪一份工作是你的終身事業,一旦確定,35歲後就希望多賺一點,可以花在自己身上,如此,不用到65歲你就會有退休的實感。

從現在開始,壽險顧問就可與客戶展開合作,為他們進行這種「混合性退休規劃」,也就是在工作中退休,在退休中工作。實務上,每個月保單會給客戶多一點收入,客戶可以將這筆錢用掉,也可以繼續存起來。

每一個月都如此,沒有人可以停止你,從20歲開始到35歲就開始啟動儲蓄,35歲後保險公司就會開始回饋你一點錢,小小的、一筆一筆的小錢,也許是每月多100元美金,可以讓你去做一點新的事情、學習新的興趣、可以為親友多買一份禮物,抑或是每六個月可以多去一個國家旅遊。最重要的是,你不需要停止工作,也可以達成,「難道您不覺得人生就應該要這樣嗎?多一點收入、多一點享受。」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36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