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國際會計準則第十七號公報(IFRS 17)將上路,金管會開始不斷整頓國內的金融保險市場,而今年最大的話題非「保單將回歸保障本質」莫屬。今年金管會將限制類定存保單的消息一出後,各大媒體又以「高儲蓄保單將絕跡」、「高儲蓄壽險停售掀搶購潮」等標題撰文,讓儲蓄型保險詢問度大增。

事實上,這不是金管會第一次喊出要「對付」高額儲蓄險,也不是第一次喊出要讓壽險回歸保險本質,近年來金管會皆針對高儲蓄的保單祭出限制,而此次調整跟過往有什麼不一樣?將會為市場帶來什麼改變?

 

提高死亡給付,提升保障在壽險的比例

對此,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張士傑認為,這次與過往最大的不同是,主管機關將新訂「傳統型人壽保險之門檻比率」,同時提高原有的「投資型門檻比率」,目的就是要增加保單中保障的比例。

同時,金管會明確要求保障型保險銷售至少達60%,若否,則預計將對未達成的保險公司實施配套懲罰(這可能加重經營成本或造成經營不便)。同時限制利率變動型商品宣告利率的條件,預計行銷市場將出現調整,這也使得銀行理專及保險業務人員必須適當轉型!

根據瑞士再保研究院的報告指出,二○一八年臺灣保險滲透度達20.68%,已經連續十二年世界第一,整體保費支出是1,219億美元(約新台幣3兆7,500億元),在全球排名第10名;壽險保費則為1,020億美元,排名全球第7名;象徵平均每人保費支出的保險密度則是5,156美元(約新台幣15萬5,855元)。

低利率時代,類定存保單成了民眾理財的新選,也因此讓保險業的資產在這段期間內快速成長,大多都不是買保障而是買儲蓄,二○一八年壽險的新契約有55%屬於類定存保單,這也讓臺灣壽險業的資本一直往上成長。

只不過,有了錢卻無處可投資,造成保險業將資金轉向海外投資,這也是保發中心董事長桂先農提出「壽險資金去化」是保險業一大課題的主因。也因而讓金管會一直都有「讓保險回歸保險本質」的想法,提高死亡給付,提升保障在壽險的比例。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36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