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能在風險衝擊下,為經濟層面帶來緩衝

文◎許紹猷 照片◎受訪者提供

0
1045

無憂無慮的生活是每個人都渴望擁有的,然而要達到這樣的生活,必須要先有所準備,即是要做好風險的轉嫁,待有一天風險真的降臨了,不至於影響到基本的生活。

 

  原本是國小老師的陳淑美,從事保險業已經有二十一年,會與保險業結緣也只是起因於自己孤身在外工作,怕難免遭逢一些意外或是突如其來的疾病,希望能有一些保障,因此主動找了同學的姊姊購買保險。席間除了得到許多保險觀念外,也很驚訝原來每個月只要繳付少少的保費,就能獲得相當不錯的保障,深覺保險是一個相當有價值的存在,因此便很熱心的向周遭的朋友推廣保險,幫同學的姊姊轉介紹了很多的保戶,到最後也辭去了原本教職,進入保險業全心將保險推廣出去。

  另一方面,陳淑美會如此被保險所吸引也是與自己的成長背景有關。陳淑美的弟弟在國小二年級,大約7、8歲的時候被診斷出罹患了紅斑性狼瘡,那個時候臺灣尚未有全民健保制度,家中只得借錢給弟弟治療,而健保實施之後,雖然經濟負擔大為減輕,但媽媽一來為了照顧患病的弟弟,二來家住南部卻要時常往返臺北就醫,導致包含陳淑美在內的其他3位兄妹幾乎是靠著自己長大,而在陳淑美後來進入保險業後,想要為弟弟投保重大疾病險,但弟弟的體況卻已經讓保險公司無法承保。

  罹患紅斑性狼瘡,時日一久往往會侵襲到腎臟,需要長期洗腎,「當時我弟弟一週要洗腎3次」,然而洗腎過後人又會非常虛弱,甚至沒有自行走路的力氣。洗腎的患者往往也很容易受到感染而引起一些併發症住院,需要有人隨伺在側,二十四小時的照顧,陳淑美的母親也因為年紀大而無法長時間照顧,必須請專職的看護,看護的費用加上住院的病房費用,一天就要花費3,000多元,「在沒有保險的狀況下,我等於是我弟弟的保險公司。」

  陳淑美憶起當時,每天就像在跟錢賽跑一樣。某次弟弟因為細菌感染而嚴重發燒,由救護車緊急送到醫院治療,而到醫院的時候,他的大腿已經腫脹發炎,需要立即動手術清創,儘管弟弟因為多年病痛的折磨,已經不想再接受手術,但陳淑美仍然簽下手術同意書,希望將弟弟救回。這次手術之後弟弟在醫院住了超過半年的時間,最後仍然是因為感染而過世。

  在弟弟罹病到過世的二十多年時間裡,給予家人除了心理的負擔之外,在經濟方面也是沉重的壓力,為了替弟弟治病,陳淑美的媽媽將退休金全數用以醫療支應,甚至將房屋拿去貸款。

  由此可知若是沒有保險,當風險來臨時,對家庭的影響有多麼巨大,而保險是一定要具備的保障生活防線,更應愈早購買愈好。但仍有許多人會存著僥倖的心態,覺得風險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36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