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風險、社會福利給予的保障變少,以及「投資報酬率偏低」等,綜合起來都在告訴我們面對退休生活,需要有一個完整的退休理財及退休保障的規劃。
「高齡化」幾乎是每一個已開發國家皆會面臨的人口結構轉變歷程,轉變的歷程較長,可以從容面對、從長計議;轉變的歷程若是過短,就很有可能在還來不及認知長壽風險的狀況下,引發出更多風險。
依照內政部統計,臺灣二○○四年的老化指數(65歲以上老年人口與14歲以下幼年人口的比值)為49.02,即是老年人口僅為幼年人口的一半,然而這項指數在二○一七年已突破100,即指老年人口的增加速度遠遠超過新生兒的增加速度。
臺灣高齡化速度如此之快,可以歸結出以下4個現象:1.不婚、離婚的比率逐漸升高,2.生育率低落,3.老年夫妻相互照顧或老年鰥寡孤獨狀況更趨明顯,4.亞健康的老年人口比率居高不下。
上述4個社會現象與高齡化互為因果!每個人都會老去,但在這些與老去相伴隨著的現象未來愈趨顯著的情形下,我們該建立什麼樣的認知、祭出哪一些舉措?
提高生育率
從家庭需求出發的獎勵生育
根據內政部統計,比較19個國家的離婚率,臺灣名列第五,且二○一八年生育率及結婚對數亦是創下從二○一二年以來的新低,對此現象,退休基金協會理事長王儷玲表示,高離婚率及不婚是影響生育率最直接的原因。
現在社會女性在職場上佔有一席之地的比率愈來愈高,年輕時因為追求工作目標,生育及扶養下一代並不是首要選擇,爾後年歲漸長,儘管想要生育卻也不容易受孕。單看「長壽」本身其實並不是件壞事,但一來伴隨著生育率下降,扶老比愈來愈高,二來政府的退休金機制底下,領退休金的人愈來愈多,繳納的人卻愈來愈少,入不敷出形成財務失衡,就會造成世代分配不均。最顯而易見的例子就是勞保的財務危機,年輕人對於他們正在繳納的勞工保險失去信心,會擔憂有朝一日當需要請領時,他們是否還能夠請領得到。
想要解決世代分配不均問題,必須從根本著手,即是提高勞動力,提高勞動力意味著改變高齡化人口結構,也亦即提高生育率,政府需要推出適當的獎勵生育政策,必須從家庭需求出發。
王儷玲認為,良好的育兒政策並不是每生一個小孩給予多少金錢上的補助,而是在雙薪家庭已是常態的環境下,從家庭需求出發,讓父母能夠有時間及空間去照顧小孩,如提供安親假、育兒中心、托兒所等其他福利,政府需要有良好的配套措施予以協助。
大部分的年輕人除了覺得養育小孩需要考慮到經濟上的問題,一方面也因為政府沒有太多相關的獎勵生育配套政策,年輕媽媽往往會面臨到育兒與工作無法兼得的狀況。
既然要養育子女又需要工作收入,因此提供良好且能永續的安親環境──從家庭需求出發,才是正確的方向。然而獎勵生育不能僅靠政府單方面做,必須要與民間企業結合,企業有其照顧員工的社會責任,如希望員工身體更健康會附設健身中心,同樣的,希望員工家庭結構更健康,無後顧之憂地投入工作,就能設置育兒中心或安老中心,即是現在所提倡的「幸福企業職場環境」。
啟動第二人生
對抗日趨顯著的兩老相互照顧及鰥寡孤獨狀況
生育率低下,背後有著結婚率低或是不婚、不生的成因,也會造成日後老年夫妻膝下無子互相照顧或是鰥寡孤獨的狀況更趨明顯。許多子女成年後會離開父母自行組成家庭,雖不住在一起但仍時有往來,但一來在不婚或不生的人口日漸增多下,二來男女的平均餘命有八~十年的落差,女性未來更容易面臨到另一半離世、自己獨自生活數年的狀況,抑或是夫妻倆其中一人遭逢意外或重大疾病等,都顯示未來老年人獨自生活的現象將愈趨顯著。
財務層面的及早準備相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心理層面。老年獨自生活常面臨到的是心中的孤寂感,甚至衍生出自己是負擔、沒有用處等之負面情緒,因此若想要「幸福退休」,應該開啟屬於自己的「第二人生」。
從目前國際趨勢來看,許多人在超過60歲或65歲退休後,會以兼差或無償志工的方式再度投入工作,以經驗傳承或服務社會為主,如走入校園、走入社區,幫助一些在經驗上或是資源上較為不足的一群,藉由服務他人或影響他人等方式貢獻社會,讓自己更有充實感及被需求感,當生活有了意義,人也會變得更有活力:有許多人也因此受到幫助,社會得以增加了「外部經濟效應」。除了回饋社會,傳承經驗給下一個世代外,培養興趣、專注於興趣,做自己覺得快樂、有意義的事,亦是開啟第二人生,以充實感對抗孤寂感的良好方式。
以健康促進保單為媒介
從根本防堵亞健康狀態
依照國民健康署統計,65歲以上老年人口處於健康及亞健康狀態約占70%,亞健康至衰弱前期約占20%,衰弱狀態則是占了10%,由此可知,臺灣老年人無論是身懷慢性病、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或是重大疾病的比率相當高。
王儷玲指出重點在,「讓健康的人不要變成亞健康,讓亞健康的人不要變成失能的一群。」臺灣健保制度是偏向針對治療疾病,對於長期慢性病患者則沒有長期照顧的社會保險制度。
現在有所謂的「健康促進外溢保單」,目的是讓保戶可以透過保單的獎勵制度,如降低保費,多注重自身的健康狀況,透過資料蒐集分析出不利於健康的生活型態,進而改善甚至杜絕對健康造成危害的因子,讓保戶未來不會成為罹患重大疾病、失能等長照需求者。一來能夠節約使用在長期照顧上的資源,二來對保戶而言又能減輕保費的支出,更重要的是能夠喚醒維持自身健康的意識。
健康促進保單能透過將保險保障的功能和生醫結合,建立大數據資料庫,作為促進健康或是預警的分享,如去醫院健康檢查,經由檢查報告可以發現身體不健康的警訊,再針對這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從生活型態、睡眠、運動等方面去改善。
當健康改善後,保費得以降低,同時也減少商業保險或是社會保險的理賠成本,而達到增進社會的外溢效應。然而促成新一代的保險,需要透過IOT(網路物聯技術)、AI(人工智能)等科技,跳脫單一產業、跨產業的結盟,構成保險生態系,共同為人們維持健康。
王儷玲表示:「未來保險產業重點不在於理賠而在於預防,讓人們得到疾病的機率降低,或是降低得到疾病後的嚴重程度,這是臺灣保險科技未來要走的重要方向。」
[…] ◆想想看,扛起退休的自己,現在能做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