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現實不可逆,應及早扭轉現況

文◎梁天龍

0
1178

★保險行銷集團董事長


隨著人口結構的快速轉變,全球多國進入了高齡化社會,在社會上也出現了許多「空巢期」族群。所謂空巢期是指年齡54~75歲,未和子女同住,剩父母兩人在家,容易缺乏自我價值感,也容易產生心理和生理上的疾病。

根據業界針對退休族的一項最新調查,臺灣已退休族平均退休年齡約60.55歲,平均「工作退休金」163萬元,僅占退休後二十年的生活需求487萬元的3成。且退休族有6成處於「空巢期」,沒有與子女同住,子女可能已經在外求學,或者是各自嫁娶不與父母同住。

這現象不僅出現於臺灣,鄰近國的日本、香港、大陸等國也都有高達5成以上退休族現在也都深受空巢期所困,甚至有些國家擁有高達10%的獨居者。隨著未婚人口、頂客族的增加及少子化趨勢加劇,空巢期現況在未來只會愈來愈嚴重。

根據臺灣國發會最新人口推計報告,二○一六年老年人口與幼年人口的比例為一比一,老化指數為98.8%,隨著少子化與高齡化趨勢不變,老年人口數將於明年超過幼年人口數。到二○六一年,老化指數將達460.9%,即為老年人口將是幼年人口的4.1倍,老年人口將達到38.9%,屆時每10人中就有近4人是65歲以上的老人,其中1位還是85歲以上超高齡老人。

顯而易見,未來退休面臨的風險只會愈來愈大,你我都可能成為空巢期一員,這是未來必須面臨的現況。面對未來,我們必須開始有所準備:

首先,觀念要改變。持續期待「養兒防老」是不實際的,現在就要開始扭轉這個觀念,退休的準備必須靠我們自己一點一滴累積起;也不要認為擁有政府或企業所提供的退休金就已足夠,未來針對醫療與失能的風險,缺口只會愈來愈大,且愈來愈難以預估。

接著,作法要改變。要將現已存下的一筆錢進行妥善的規劃,兼顧3個層面,包括退休生活金的準備(老本)、老年醫療金的因應(病本),以及可能必須面對的長達十年以上的失能風險(失能本)。

民眾可以透過理財型的商品,如年金險、附保證型的投資型保單、外幣保單等儲存退休老本資金池;再透過基本保證型商品,如健康險、長期照顧類保險等,避免病本與失能本侵蝕到老本,淪於如日本「下流老人」的現況。

思考該如何及早運用保險來解決進入退休後可能面臨的問題,以及降低空巢期所帶來的衝擊,這是每一位民眾的人生課題,也是保險從業人員對客戶責無旁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