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根本改變結構問題,保險保障推動產業良好發展

文◎盧美靜 照片◎受訪者提供

0
1112

談到健康新鮮的牛乳,許多人腦海中會出現一片蔚藍的天空、一望無際的草原,以及一群自由走動健康的乳牛,甚至會誤以為評斷鮮乳優劣的依據來自產地。然而優質的鮮乳,首先應是乳牛的健康及牛奶的成分。

成立「鮮乳坊」的乳牛獸醫師龔建嘉,致力於翻轉乳品產業與酪農產業的現況,改善酪農和乳牛生態,全面把關牛奶品質,生產臺灣唯一無成份調整的特A級鮮乳,讓消費者喝得健康且安心。

不務正業,成為賣牛奶的獸醫師

臺灣大部分自獸醫系畢業後,以治療貓、狗等寵物的動物醫院為主流。畢業自臺灣大學獸醫碩士的龔建嘉卻認為,臺灣的寵物醫院已經很多了,且臺灣動物種類其實很多,除了貓狗等伴侶動物外,還有各種領域的動物,包含實驗動物、野生動物、經濟動物等。每一個領域的動物都很需要獸醫,但因城鄉教育資源差距,進入獸醫系的分數及門檻很高,所以很多獸醫都來自都市,畢業後很少願意到鄉下工作,造成城鄉的獸醫斷層,鄉下對獸醫的需求其實非常龐大。

獸醫斷層的問題,讓許多酪農長期找不到獸醫。看到這樣的問題,加上喜歡鄉間生活,喜歡在牧場工作和農民單純的相處,讓龔建嘉決定成為乳牛獸醫。然而龔建嘉發現,獸醫的醫療是在整個產業鏈最末端,只能被動解決問題,就好比,乳牛的乳房一直發炎,治療後的一週又復發,身為獸醫似乎只能不斷循環給予治療,其實應該「預防勝於治療」,從源頭改善,思考如何避免同樣的情況反覆發生。

舉例而言,有的牧場的設備早已超過使用年限,乳牛乳房發炎的原因,極大多數是因為擠奶的時候壓力不平衡,是因為榨乳設備過於老舊,酪農沒有能力汰換所致。

他逐漸瞭解到這是很多結構性問題,許多酪農的收入只夠維持日常的生活所需,或是沒有健康的財務觀念,以至於無法修繕或更換設備。這是惡性循環,牧場的乳牛一直在生病,只能一直找獸醫來「擦屁股」,治標不治本的處理問題。

「當你知道自己的能力對這個產業有幫助,知道自己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性,過程中也感受到成就感,就會致力於這些有意義和價值的事情。」龔建嘉意識到,要改善這長久的結構性問題,首要是提升酪農收入。但醫療本身普遍是很專業且獨立的,不會和商業間有很多掛勾,為此龔建嘉毅然成立「鮮乳坊」,顛覆獸醫的角色,「不務正業」從賣牛奶開始進行酪農產業改革。

提供優質鮮乳的多重挑戰

「我不敢說自己帶來多大的影響,但鮮乳坊成立後的五年,臺灣生乳乳價有史以來成長幅度最快。」龔建嘉謙虛地說,過去幾十年生乳價格幾乎是不會變動的,即使原物料上升了好幾倍,酪農的艱辛可想而知。

成立鮮乳坊最根本的宗旨,就是從改善酪農的環境進而生產品質保證的牛奶。鮮乳坊給酪農的收購價是全臺灣最高的,彼此達成「我給你最好的價格,你給我最好的牛奶」的共識,讓酪農有足夠的收入改善牧場環境、動物福利、員工福利等各方面,讓後續的問題不再發生。

這樣的做法是非常有效益的,然而龔建嘉卻面臨不小的挑戰。首先,身為獸醫的龔建嘉不具備行銷的專業,要重新學習和摸索適合的商業模式,如何串聯不同的資源,從行銷、通路、活動、物流、包裝、設計等,需要整合牛乳從生產到銷售的諸多環節,這對於只會醫療動物的龔建嘉而言非常挑戰且困難。

再來,乳品的效期很短,牛奶生產完後十天內就過期了,因此牛奶這個商品的挑戰特別大。龔建嘉承諾合作的酪農全量收購,乳牛每天都會生產牛奶,只要一天沒擠奶乳房就會發炎,所以要維持很高的販售頻率,才能達到產銷平衡。

第三個挑戰則來自產業內的人,包括其它酪農、乳飲公司甚至是政府,鮮乳坊的作法引起很多討論,卻不一定都是正面的。比方說,提高酪農的收購價會帶給其他乳飲公司壓力;或是提倡動物福利的相關議題,而談論到一些產業黑暗面,引起部分酪農不滿。此外,也有其他獸醫質疑,獸醫怎麼不是以看診為主,反而去賣牛奶,這有違獸醫的專業角色,認為他不夠專業。相對的,鮮乳坊的理念和作法也獲得不少支持,除了消費者的支持,農委會也將龔建嘉的經驗和看法納入參考。

而在心理上亦也有很大挑戰。龔建嘉表示,鮮乳坊的成立是希望讓這個產業可以健康且永續發展,長期來說對產業絕對是好事,可是產業內總有無法理解和反對的聲音,面對種種的挑戰和議論,龔建嘉態度坦然,努力做好自己能掌握的事,再慢慢證明這些改變的重要性。

風險重重且全年無休的酪農業

除了產業結構性的問題,酪農還得面對許多無法掌握的風險。動態的環境、疾病、牛的原物料來源等,都會有不同的風險。牧場的部分,牛是活體動物,只要是活體動物都有很多不可控因素,而受到許多波動性的影響,就好比氣候和草料,每年品質會不一樣,都會影響牛的健康和牛奶品質;或是傳染性疾病,如果是空氣可傳播的,那即便已經做很好的防疫工作,也可能被同區域的牧場波及而遭殃,這是養牛最大的風險。

對於酪農本身而言,風險也非常高。比方說,牛的草料要用很大的割草車裁切成牛可以吃的大小,裡面的刀片很鋒利,二○一九年就有2位酪農失足掉進去而死亡;雖然一般牧場只養母牛,但有些牧場有養公牛,公牛很兇猛,可能會攻擊人、把人撞死或受傷;且牧場場地濕滑,較容易發生意外,固定每天擠奶或提取飼料等工作,都非常吃力,長期下來會造成不少職業傷害。

龔建嘉感嘆,酪農的生活品質可說是眾多農業中最差的,一般農業有固定的節奏,季節性或批次性的密集勞動後有休息空窗期;而酪農每天都要擠奶,加上收入低,根本無法請人幫忙,特別是規模小的牧場,很多是一家人自己飼養,很多酪農一家二十、三十年從來沒休過假。

雖然現在有愈來愈改善的趨勢,一些自動化設備可以減輕酪農體能的負荷,但酪農還是很辛勞的工作,也愈來愈少人願意加入。在眾多的農業項目中,臺灣的農業外勞只開放了屠宰產業和酪農產業,可見政府也認定這是非常辛苦的工作。

農業發展需要更多保險保障支持與推動

龔建嘉非常肯定保險的公眾價值和意義,保險的精神是風險共同分擔的概念,聚集眾人力量一起去承擔及控管一個不一定會出現,但個人卻承擔不起的風險,保險的精神應該要延續下去。他認為,農業是最需要保險的,因為農業會面臨許多不可控的風險,更需要風險管理,用保險共同分擔。

如前述酪農的工作及牧場的風險,許多是個人無法承擔的,比方說豬隻因為口蹄疫需要強制撲殺,所有事業可能一夕之間被摧毀,甚至還有不少貸款需要償還,這會影響很多家庭。

但可能是需求太少或是不夠瞭解,目前很少保險公司投入此一區塊,大部分酪農在有限收入下仍以個人保險為主,農業保險保障非常不足。而市場是因應需求調整及提供且逐步精進的,就像每年會推出一些保險新產品,也是來自於人們的需要。保險公司、農業和農民之間沒有良好的溝通,以致於彼此不瞭解,無法提供相關保障,這也會影響人們從事農業的意願。

臺灣愈來愈少人敢從事農業,因為第一農業本來獲利就不高,第二農業的工作量辛苦,第三是農業的風險很高。如果保險能夠克服風險問題,也許就有機會讓產業愈來愈好,就像鮮乳坊從改善產業收入開始,以解決後續相互影響的問題一樣。

這是非常可惜的,臺灣明明擁有發展農業的優良條件,不論在氣候或是地理條件,卻因為產業定位問題,國家不支持而無法好好發展。許多時候,農業損失只能仰賴一次性或談判性的賠償或補助,沒有明確固定的標準,並無法視為保障。而保險是有規則的,經過精算評估風險承擔程度,如果清楚知道及掌握保障的額度,那農民可以更篤定的規劃及發展,這是產業非常重要的推動力。

龔建嘉認為,這一塊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農民和保險公司雙方都還要努力。就像二十、三十年前剛開始推廣保險時,很多人誤以為這是騙人的商品,對保險的認知較為負面,但經過雙方溝通、瞭解、教育後,人們的保險觀念慢慢被建立並成熟,瞭解保險出發點是善意,是協助人們控管未來的風險,明白保險的重要性,進而幾乎每一個家庭都會主動規劃保險保障。

不離本質,保險共同分擔風險的意義

對龔建嘉個人而言,保險有其特殊性及必要性,是有愛的事業,其核心及價值應回歸保障本質。他感嘆,臺灣很多民眾把保險視為單純的理財工具,忽視了保險的保障功能,甚至誤以為保險就是利率較高的投資或存款,這已經偏離保險的本意,非常可惜。

他補充道,並不是反對用保險做理財規劃,而是核心和比例問題。就像成立鮮乳坊的核心是要改善酪農產業結構性的問題,獲利只是改善的一環,並不是鮮乳坊的本質;如果鮮乳坊著重在市場、利潤,而忽視原先照顧酪農及乳牛的本意,那就是本末倒置。同理,保險應有足夠保障後,再進一步延伸到理財等,才能發揮保險最重要的價值。

龔建嘉認為,保險已經走到一個很好的時間點,大家對於保險的認知提升,而保險公司更應重視保險的核心價值和精神,提供更多保障型商品,不能純粹以商業利益為導向。正如近年積極推廣的長照險和失能險,是非常具有意義的,因為臺灣的老化速度非常快,正面對著嚴峻人口老化問題,透過長照險和失能險共同承擔未來的風險,是很棒的保險保障概念。

而談到自身的保險規劃,因為長期在外面工作,不論是開車、牧場的工作,也常需要和體型壯碩牛隻「搏鬥」,所以龔建嘉非常重視醫療險部分。

持續為健康而努力付出,改善問題

和鮮乳坊合作的牧場,原先已經有頻密醫療和接觸,所以非常支持龔建嘉的理念,彼此都希望改善產業,提升酪農產業的價值和意義,擁有產業永續使命感。同時,鮮乳坊團隊會提供免費的獸醫和營養師及數據分析師的服務,透過專業協助解決飼養及管理的問題,讓牧場有更好的飼養流程。

經過這些年的努力,目前合作的4個牧場都有明顯的改善,牧場的設備和機器的建設,讓乳牛可以在舒適的環境成長並生產優質鮮乳,牧場人力的需求及工作條件也更精進,許多原先因缺乏資金而產生的問題得以改善。

雖然用同樣的標準控制品質及維持乳牛健康,但牛吃的東西不一樣、環境不一樣,牛奶的風味就會不一樣,所以4個牧場所產的牛奶是不混合、包裝都各自獨立的,這樣不但能保留各個農場的獨特風味,也能確定及掌握牛奶品質。這是其他乳飲公司很難做到的,一般作法是不論個別牧場的牛奶品質如何,都是混雜在一起加工處理,這不但無法確保牛奶品質,也容易出現交叉污染。

多年來,臺灣曾發生好幾次食安風暴,卻有很多消費者仍不明白「劣幣驅逐良幣」的道理,不瞭解便宜食品所要付出的代價。龔建嘉認為,這是從小教育就要開始培養,食安知識應如同與語言及技能的知識一樣重要,因為食物是維持人體健康最基本、最重要的來源。

鮮乳坊成立這幾年,致力於食農演講,不論是親子講座、學校教育或是企業內訓的演講等,透過影片、文字、照片等講解,和更多消費者及酪農交流。這些努力主要的目的不在於行銷鮮乳坊的產品,而是希望更多人知道如何選購更品質優良的鮮乳,以及理解安全、健康食品所要的努力和付出,就如民眾瞭解保險的重要性,也是經過很多年的推廣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