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金融科技,保險業應重新定位

採訪、撰文◎侯琇文

0
1048

彭金隆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專任副教授


隨著數位化、金融科技的發展,很多過往難以想像的做法,至今都將變成可能。如大陸在二○一六年七月剛成立的一個網路互助平台,類似於臺灣的老人互助會網站,入會費只需要繳交幾元人民幣且隨時可退出,會員只要加入超過一百八十天,若不幸得到癌症,網路互保平台就會自其他會員的電子支付帳戶中扣款,而後將類似於保險理賠金的約定款項,轉交給罹患癌症的會員。對這些在大陸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網路保險互助平台,後續發展值得保險公司高度專注,因其有可能成為對保險公司具有極大破壞力的全新營運模式雛型。

這些網路平台使用到最新的區塊鏈技術,已經開始跳脫傳統相互保險公司或是保險合作社的概念,算是進階版的互助模式,它很有可能可以克服過去類似互助組織無法克服的信任問題。以技術性來看,區塊鏈是一種不依賴第三方、透過自身分散式節點進行網路數據的存儲、驗證、傳遞和交流的一種技術;也可以看成是一種分散式開放性去中心化的大型網路記帳薄,任何人、任何時間都可以採用相同的技術標準加入自己的訊息,持續延伸。

過往的金融交易,都是透過一個中心點(如銀行、保險公司)來記錄,中心點負責控管也收取費用來進行這項服務,民眾必須信任他們,因為資源高度集中,人心又難測,這也是銀行保險業這些中心點會被主管機關高度監管的原因。但此點未來將可能被改變,因為區塊鏈技術可以達到所有交易紀錄公開、透明,透過大家的共識與驗證,完全屏除與解決信任問題。

當大家都擁有整體的資源,中心點的重要性會大減。因此當未來去中心化或弱中心化成真,「信任」被技術所取代,服務費用也將會降低,這也是堅持中心化者(金融業者)所必須面臨的最大挑戰。

 

達成分散風險目的方式愈趨多元

人類從洪荒時期開始就必須面對風險,而保險機制的產生就是要分散風險,它其實是達成分散風險目的「過客」,而不是唯一也不會是終點,因為現在或是未來還會有許多方法,也能如同保險一樣,達成分散風險的目的。

就好比以前從A地到B地可能只能騎腳踏車,但當機車、汽車、甚至是高鐵等其他交通工具接續出現,民眾就擁有多元選擇,愈快速、愈便宜的交通工具,就會讓人類毫不留戀地捨棄過去,選擇出一個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式。而保險,就好像是某段時期盛行的腳踏車,雖然依舊會存在,但有了汽機車以後,其使用率已大幅下降是不爭的事實。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顯然一味固守傳統保險機制並不是一個安全的策略選項。

在此所要討論的,並不是誰消滅誰的問題,眼光要放遠,如汽車業者可以將自己定位在提供運輸服務的公司,而不是永遠的汽車製造公司,只要客戶有更進步的工具需求,就應該往前走,而不是堅持非生產汽車不可。保險業也應是如此。況且保險公司是目前最有風險移轉經驗的先驅者,即使現在有新技術的出現,應該更有能力自我提升,沒有理由不將配備升級,眼睜睜將未來拱手讓人。

 

客戶有權選擇最佳方式

一旦趨勢洪流形成,只有順流而下或慘遭滅頂的2個選項。面對這個可能形成的趨勢,下一個關鍵步驟是什麼?

先看監理,保險主管機關在管理上大多是依照管理保險公司的架構,但如果是其他產業進入保險服務領域時,到底該不該禁止?答案是應該要把消費者權益放在更高的位階,而不是先扼殺發展的可能性。具體的說,應該要允許除了保險公司外,讓同樣能夠達成分散風險目的之其他機制存在,讓他們在公平的立場競爭,以擴大消費的選擇與福利。這也是大家在討論「監理沙盒」時最容易忽略的部分。

因為政府成立主管機關的意義,不是為了要維護某一個產業而存在,而是要拉到更高層次,也就是接受消費者的委託,以維護消費者的利益為優先。英國當初提出監理沙盒的用意,並不全是為了要放寬或鬆綁而已,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增進市場的競爭,透過合理的競爭以避免讓單一機制所把持或壟斷,因而扼殺了客戶有更好服務的選擇權。

再看業者,對保險公司而言,任何新技術絕對不是終點,它終將是一個過程,如果它能夠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與提升服務,保險業為何要去抵抗?最重要的是,對客戶來說,如果有一個管道能夠讓其享受更加高效與便宜,誰又有權利去扼殺他們的選擇權?

保險業者應該要重新定位自己!把自己視為風險分散公司,提供保險規劃是一種方式,但還是可以提供其他更多元的服務。面對新技術,保險公司更應該要參與其中,雖然仍有許多問題需要克服,但從大陸金融科技的發展狀況,相信能得到一些啟發。再者,臺灣是否也能像大陸一樣成立網路互保平台,主管機關的態度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