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回歸風險管理本質,才能長治久安

0
1694

彭金隆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二○二○年是臺灣壽險業面臨巨大挑戰的一年,很大原因是來自於臺灣壽險業資產來到了一定的規模,面臨到諸多環境與內部因素改變,導致經營上不得不轉型的壓力。

其中一個驅動因子是來自於外在大環境的改變,也就是過去利率與匯率改變、國內外的政經情勢發展,雖為保險公司帶來了機會,但於今也創造了巨大的威脅。

其二是臺灣壽險市場本身也在進行劇烈調整,就是監理機關對保險公司經營衡量的方式與資本計提有結構性轉換,2項變數加在一起,逼得保險公司必須做大幅度的轉型,相對就會影響到保險公司未來的業務方向、投資的作法等,對此我們可以從以下角度來看:

過去保險公司以追求業績與資產成長為主軸的經營模式,資產累積到一定程度後,就會面臨巨大投資市場波動產生的風險。未來會計準則對於不具有保障性質的保費,也不會將其認列為保費收入,對此,保險商品與業務政策勢必要進行調整及精實。

第二,未來對於過去可能低估的負債,也必須表達在保險公司的財報上,因而保險業務結構必須從追求資產成長,調整到強調價值提升,才有辦法彌補過去所遺留下來的利差缺口。對此,保險公司勢必要強化獲利穩定性較高的保障型保險,而減少對價值波動較高的儲蓄商品過度強調,經營上將更重裡子甚於面子。

保險公司及通路雙贏的做法

改善的具體作為上,必須調整保險銷售的商品組合結構,我們過去曾經討論很多,我們傳統以儲蓄為目的之高解約金、高現金價值的保單,會對保險公司帶來大量的投資及匯率的風險,這樣的保險商品銷售將會減量;再來,這些保單對未來長期獲利的影響並不確定,且比較低價值的部分也必須做改變。

上述種種將直接影響市場通路的未來,但這件事情如果以長遠的發展角度來看,保險公司銷售愈多這樣的商品,表面看起來數字很不錯,但實際上其體質可能得面臨更大的風險;長期銷售愈多這類的保單,對客戶端也產生了些許不可控的風險,因為誰知道過了十年或二十年,這一間保險公司會變得如何?

因此,在面對這樣的轉變時,通路端應該也會慢慢開始意會到了,回歸到保險是一種「風險管理」而不是「資產管理」工具的本質,這會是一間保險公司兼顧經營風險及銷售通路發展雙贏的做法。

當意會到保險是一種「風險管理」而不是「資產管理」工具時,策略上就會盡量降低保險投資的成分,而盡量加大風險移轉的部分,如此會產生幾大好處:一是保險公司會回歸到其傳統保險的本質,也就是經營風險的集合再進行分散這樣的角色,保險公司就賺取它該有且穩定的專業服務費用;二對於通路而言,它對客戶的承諾比較容易保證與兌現。

通常來說,假設你今天承諾對保戶有一定的投資報酬率,看起來保險公司在商品上好像是這樣,但投資市場並非臺灣任何一間保險公司可以掌控,保險公司答應的事是他自己也沒有把握做到的事情,運氣好獲利創新高,運氣不好遇到長期低利率,利差補不完,就是今天的狀況。但如果是針對客戶的人生風險規劃身故的給付、醫療的給付等,這些保險公司可以根據過去的經驗數字,透過專業核保篩選,是有能力控制且能夠預測的,如此銷售端對客戶的保證是比較容易兌現且風險是較低的。

保險還是要回歸到風險移轉的概念

這樣的改變短期來看,對於眼前營收數字、保費數字勢必會下降。但是我們也知道現在的保費收入雖然亮眼但卻是虛的,我們實際上對於協助客戶進行風險移轉的部分其實是少的,今年若能藉此機會持續強化這一部分,就能有效彰顯保險的價值。

短期來看確實需要一段很大的陣痛期,佣金可能會不像以往,因為客戶還在適應新形態的產品,確實需要一段時間;以及在新的法規即將開始時,保險公司可能在短時間內也找不到一個明確的方向,或許很多人都指出未來可以朝投資型商品銷售,但銷售投資型商品雖然可以降低保險公司的風險,但相對的是將風險轉嫁給客戶,在景氣好的時候不會有問題,但景氣不好時,不管是通路還是保險公司都必須承擔極大的壓力,這一項風險也是值得大家去關注。

所以不管如何,未來有一個趨勢是很明顯的,保險還是要回歸到風險移轉上,逐步降低保險是追求投資報酬的習慣,畢竟保險公司在與其他金融商品競爭投資報酬之時,其優勢是有限的,只是因為最近十幾年來低利率所創造出一個特殊的現象。

同時,保險自助人助集眾人之力移轉風險的價值,是沒有其他金融商品可以替代的,這種價值在未來應該會是發展的重點方向。但市場在調整會有痛苦的階段,因為會做這樣的改變,並不是由消費者端端所驅動的,而是保險公司或監理官他們看到問題所做出的改變,在適應上會比較困難。不過,從長遠角度必須再強調,這樣的改變會是一個保險經營比較長治久安的作法。(採訪、撰文/侯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