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時也會思考,醫療是真的平等嗎?好像你有比較充裕的經費,就會有比較多的機會,能接受到比較好的醫療,你的存活率就會比較高。我不是要造成社會對立,而是這麼多年觀察下來,發現完善的財務規劃真的很重要。我們是一個醫療發達的國家,有各式各樣的醫療技術,可以用保險來補足這一塊,確實可以提升你的存活率。」
資深藝人賀一航去年因大腸癌病逝,享壽64歲;近幾年已有不少名人皆因大腸癌逝世,包括秀場天王豬哥亮、電影導演楊德昌、劇場導演李國修……等,大腸直腸癌罹癌人數已連續十一年蟬聯國人好發癌症第一名。
據臺灣國民健康署最新統計,二○一六年臺灣被診斷為大腸直腸癌共計1萬5,374人,平均每天約有42個人確診,占全國癌症確診案例的14.53%。二○一六年死於大腸直腸癌共計5,722人,死亡人數占全國癌症死亡人數的11.98%。發生率的排名於男性為第1位、女性為第2位;死亡率的排名於男性為第3位、女性為第4位。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簡稱高醫)副院長王照元表示,高醫每年約有400位大腸直腸癌病患,大腸直腸癌在所有癌症當中,屬於長期預後(註1)相對良好的癌症,雖然臺灣目前每年有1萬5,000多人被診斷出大腸直腸癌,但與每年有5,000多人病逝於大腸直腸癌的病患數相比,中間還是有落差的,這就是告訴我們許多大腸癌的病患可以在完整的治療後持續存活。
註1:被診斷之後一段時間仍存活的比例。
關注重點1:大腸直腸癌危險因子
大腸直腸癌90%出現在50歲以上。大腸癌近年來在全世界盛行率不斷攀升,普遍被認為與國人缺少運動、喜歡高熱量、高脂肪的西化飲食有關,王照元醫師指出生活習慣是罹患大腸癌的最大因素。
大腸癌的發生,其實是漫長的。大部分是先經過瘜肉滋生階段,再轉變為惡性腫瘤;大腸良性瘜肉通常要經過六至八年才會惡化為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的症狀很容易被誤以為是痔瘡而忽略,便血及排便異常都是重要警訊。糞便篩檢是一個簡易的方法,目前政府有補助50~74歲民眾每兩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可以到全國各地衛生局(所)或健保簽約醫療院所洽詢。
關注重點2:費用準備主要在於手術、標靶藥物
王照元醫師指出,一般病人最需要準備花費的,通常是足夠的醫療險或現金,因為常常一個大腸癌療程做完,就會花費至少100萬元。
由於大腸癌罹患初期通常沒有什麼特別症狀,一旦出現症狀,病情多半已經比較嚴重,因為初期症狀不明顯,所以常常延誤治療。
臨床上發現,病人一診斷出大腸癌第四期的就占20%,二、三期最多約占60%、70%,而第一期只有15%。通常出現排便習慣改變、貧血、腹痛、糞便帶血、糞便形狀改變、想上卻上不出來、體重減輕等症狀時,至少已是第二期。
在做過大腸鏡、切片等病理檢查後,假如報告為大腸癌第二期,基本上以手術為主,而後治療先告一個段落,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就是定期追蹤。
若報告是第三期,醫師通常就會建議病人手術後接受輔助性的化學治療,降低日後癌症復發的機會。簡單地說,第三期的病人要做化學治療,主要是為了降低復發的風險。
若腫瘤有轉移到其他的器官,如肝臟、肺臟或等其他器官,臨床上就屬於第四期,這時候除了化學治療之外,還要考慮再加做標靶藥物來提高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