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保險是臺灣保險市場的希望!

0
1463

彭金隆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今年應該是臺灣保險業有史以來數一數二的黑暗年,不管從銷售端到商品面,都將有重大的改變;再者,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經濟情勢異常險峻,如果投資持續失利、利率持續下滑,上半年就可能把保險公司過往多年的努力付之一炬,面對灰暗的市場,最需要的就是希望。

面臨經濟與商品銷售上的困境,該如何因應?我認為有一個方向是我們現在可以去思考的,那就是如果有一種保險商品,可以確保保險業有穩定的獲利、不會帶來太大的經營風險、又符合社會高齡少子趨勢,我認為此商品便是健康險,將是保險業未來一個非常重要的希望。

疫情愈演愈烈的新冠肺炎,讓許多人覺察到醫療險的必要性。高齡長壽社會的來臨、環境變動不安與全民健保的財務疑慮,讓民眾未來健康照顧的不確定性加重,對醫療險的需求一定會大量且快速地增加,而臺灣保險業在醫療商品開發上,確實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醫療險能為保險公司帶來較為穩定的經營

過去壽險公司在經營上的重點,是以收取大量保費並追求投資報酬為主軸,因此投資型與儲蓄型的保單成為主要銷售重點,雖然醫療險的銷售有同步在增加,但對比之下,醫療險被看重的程度不像前述的商品來的那麼多。

這是因為醫療險的銷售有其先天上的問題:其一,保險公司普遍認為醫療險承擔的未來不確定風險過大,未來的長壽趨勢會讓健康險經營成本提高與支出增加,保險公司會擔憂現在的保單估計與未來實際發生率會產生較大的落差,因而在銷售醫療保單時都會格外謹慎。

但保險公司已經不能再像以前一樣依賴投資利差,或是仰賴投資型商品的手續費收入,因為這些都會潛藏我們所不能控制的市場與匯率風險。

反觀,如果我們所銷售的是壽險或是健康險,只要可以充分掌握正確發生率,以及做好嚴格的核保,基本上保險公司都可以獲得一定合理的承保收益,而承保這類商品更可以提供保險公司一個比較穩定的收入,比「靠天吃飯」的投資收益要穩定許多。

再者,健康險的商品承作範圍很廣,有長期有短期,更有多元的承保項目,因而讓保險公司在經營組合上得以非常多樣化。

最直接可以讓民眾感受到保險好處的險種──健康險

從消費者需求來看,若去問一般民眾,他們往往最在乎的不是死亡風險,而是未來的健康風險。他們清楚知道,未來的健保制度無法長期維持一定的品質,加上少子女化,家人所能提供的支撐力量將會非常有限。未來這些龐大的醫療與照護費用,將會造成相當沉重的壓力。

民眾更可以體悟到,有些險種你會愈買愈覺得不需要,但健康險通常是你愈買會愈感覺到缺乏,買了之後才會發現自己的風險缺口還有很多。

尤其健康險是最直接可以讓民眾感受到保險好處的險種,壽險與意外險買後都可能無法有機會獲得理賠,但購買醫療險後,民眾得到的好處是很實際的,因為你最有可能會領到理賠,而且還有多次理賠的可能。

健康保險讓消費者的有感性,是其他保險商品無法比擬,且面對健康風險,除健康險以外,已無其他替代的金融服務可以與其競爭。

綜合上述判斷,現在保險公司已經被迫要放棄過去那種以大規模、大資產的經營架構,並且應該要回歸到保障本質。這裡所提的保障已經不是狹義的死亡與失能,因為死亡險在臺灣已經走到了一個較飽和的狀態。但不管任何年齡層的民眾,都應該要考慮並檢視自身的健康險是否足夠,尤其就年輕人的人生風險規劃來看,健康險應該是要擺在非常前位的險種,因為投保會受年齡影響,當民眾的年紀愈大時,被排除或拒保的可能性就會提高,必須自年紀輕時就要開始規劃。

加上健康險是一個民眾全年齡都很需要的產品,這與我們談的年金、退休或壽險很不相同,上述商品都有各個階段特別需要的時期。

總結來看,未來保險公司應該要好好增強對健康醫療技術與相關發生率資訊的蒐集等,在業務人員端更應該要進行轉型。這樣一股趨勢正在慢慢醞釀,未來業務人員的功能不只在於銷售保單,更要維護每一位客戶的健康,成為客戶未來的健康大使!下一期的專欄我們可以來好好討論這一件事,因為這不僅是讓雙方互蒙其利,更是一場業務人員的新革命。(採訪、撰文/侯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