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無法一直都能夠做出明智的抉擇,所以需要運用「推力」,在不傷害自由意志的前提下,引導人們往明智、符合長遠利益的方向做選擇。對於推力,該如何理解得更深,本篇以問答的方式,從經濟學專家的角度來幫助掌握關鍵要素。
改變有3個必要條件:第一,要瞭解「現況的邏輯」,也就是為什麼現在對方會這樣選?背後的道理是什麼?第二,要找到「突破點」,知道如何微調現況讓局面變得更好;第三,必須「說服」對方改變。
人們無法一直都能夠做出明智的抉擇,所以需要運用「推力」,在不傷害自由意志的前提下,引導人們往明智、符合長遠利益的方向做選擇。
設計與設定推力是一門學問,設計者對被設計者要有一定程度的瞭解,其中牽涉到對人類心理、行為的理解,也牽涉到是否真的知道什麼是長遠利益。而對於「推力」,到底該如何理解?研究實驗經濟學及神經經濟學的專家──國立臺灣大學經濟系教授王道一對此提供了他的論述。
經濟學即是在探討制度和「對制度的反應」,不管這個反應是個人、群體、組織、國家還是動物的行為,也就是一般常見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單就推力來說,它特別討論的是「如何以『適合的制度』影響他人的行為」,也就是先研究人們對不同制度的反應,然後以此客製化合適的制度或政策,來鼓勵人們往設計者希望的行為來做。
問:推力在生活應用上有哪些例子?
舉例來說,大家可能會注意到,現在ATM提款機都有一個特別的流程設計,就是當你在提款的時候,會先詢問你提款後「是否要繼續操作」,然後會先把提款卡退出來,要求你在限時內取走,之後才會把你領的錢吐出來。
為什麼要「先退卡,才吐鈔」呢?如果每個人都是「理性」的使用者,這個順序根本沒有特別的用處,但是顯然人都是會犯錯的。最初那些沒有採用這個領鈔程序的銀行,很快就發現有許多急著離去的客戶會把自己的金融卡忘在提款機裡,最後造成銀行及客戶雙方的困擾,故而修改了ATM的程式,讓機器先確認使用者有拿走金融卡才把錢吐出來。我甚至在美國看過「刷卡式」的提款機,根本就不讓你有把金融卡片忘在機器裡的機會。
這樣的設計過程,放在政府所推動的各種公共政策,或是業者推出的各種行銷專案,甚至是老師設計的課程活動,就是「推力」。
最近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關係,大家紛紛搶購口罩,以致政府需要限制出口,徵收產能,然後交由藥局實名制限量販賣,每張健保卡七天內限購3片。政府該不該以這種方式管制,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即使我們同意應該這樣做,實際的管制政策其實可以有更多設計方面的討論空間,畢竟限制口罩購買數量只是因為臺灣目前口罩的日產量不夠滿足需求,屆時等到產能衝上去之後就可以放寬。
舉例來說,如果允許「每個禮拜3片的配額」可以累計,那麼現在手上有口罩的人就不需要急著每一個禮拜出來跟手上沒有口罩的人搶了。按照現行辦法,即使我農曆年節期間剛好買了幾盒口罩,暫時不虞匱乏,但我還是有可能會每個禮拜繼續去排隊買口罩,因為害怕屆時需要補貨的時候不能一次補齊。
如果允許價格反映成本的話,其實甚至可以讓「延後使用配額」的民眾享受較低的折扣,比如說「隔二個禮拜可以打九五折」、「隔四個禮拜可以打九折」等。如此一來,手上還有口罩的民眾就可以慢慢等政府把口罩的產能衝起來,不需要跟有立即需要的民眾搶著買。
且反過來說,在設計時也可以考慮進去,讓搶購者負擔製造口罩的加班費(較高的成本)。比如說沒有等到七天就想多買的,每多買2個就要付20元,再多買2個就要付40元,以此類推。如果每多買2個的費用就多一倍,相信即使本來數學不太好的搶購者也都會「醒」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