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銀行」也要考慮「開放保險」!

0
2298

彭金隆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最近大家對銀行端力推的「開放銀行(Open Banking)」應該不陌生,它可以看做是銀行客戶資料自主權的實際展現。我們過去在跟金融機構交易時,資料都被儲存在單一的金融機構中,但若是要一個整合性的服務,就必須逐一去找各家銀行進行對接,非常不方便。坦白來講,以臺灣如此高度分化的金融市場,每一個人都平均有好幾家銀行帳戶與保單,客戶若要取得比較完整的金融服務,是很困難的,開放銀行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

在幾年前,英國就開始推動Open Banking,立法要求每一家銀行都必須釋放出客戶的資料,而後交由第三方整合這些資料,提供客戶一個全新的金融服務。透過這個第三方的創新服務,可以協助客戶整合所有的帳戶、查詢所有的金融資料、以及瞭解自己所有的金融交易狀況,甚至可以直接進行交易,對客戶帶來極大的便利性。

 

開放保險,對市場帶來的正向影響

金管會對於Opening Banking是分成3階段在做,現在即將進入第2階段;但反觀開放保險(Open Insurance),政府幾乎沒有任何動作,但其實所謂的開放銀行不僅只開放銀行而已,而是一個廣泛的概念,應將其稱之為開放金融(Open Finance)的一部分。

相信很多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往往因為時間的拉長,再加上諸多條款都不斷在改變,客戶最後都已經搞不清楚到底購買了哪些保單,以及其保障內容。所以客戶其實也很需要開放保險(Open Insurance)的存在,但金管會至今卻沒有宣示任何開放計畫。到底Open Insurance後對市場將帶來哪一些正向影響?

最近金管會正在推動「區塊鏈聯盟」的精神,就是希望保戶可以享受整合的服務。在區塊鏈聯盟的運作構想中,未來民眾只要在一家保險公司申請理賠,在其他家保險公司就可以同步處理,或是只要在一家保險公司審核,就可以在其他家免除重複認證程序。這些都與Open Insurance的概念不謀而合。

 

一旦施行,保險市場的遊戲規則將改寫

當然,開放金融這過程會牽涉到諸多問題,主要關鍵還是在個人資料的保護問題。若我們比照開放銀行第1階段,開放保險公司所有公開的商品或服務資料,民眾購買保險時便無需一家家上保險公司網站來瞭解。

緊接著,如果參照開放銀行的第2階段,進行帳戶資料的整合,這就會衍伸出「資料交換」問題。保戶必須透過一個第三方服務商,傳達蒐集個資的要求給保險公司,讓各家保險公司把資料拋接到一個第三方服務商進行統整與處理,儘管如此還是會受到個資法的限制。

由於臺灣的個資法跟實施開放銀行的歐洲不同,他們透過立法解決個資保護的障礙,因此能夠立即進行開放的動作。歐洲在幾年前通過GDPR(一般資料保護規範),其中的一個法條,讓客戶對於自己的個人資料具有「可攜權」。其規定是說:客戶可以要求持有我資料的一方(如銀行),必須把可以被數位處理的資料,直接移轉到客戶指定的第三方。

但臺灣個資法對此只做到一半,客戶可以要求金融業者把資料還給他,但卻無權要求金融業者把資料提供給第三人,這代表了未來臺灣在做保險資料開放這件事,會遭遇到較大的阻礙。所以,我們該如何把客戶的資料,從一家公司經過客戶的同意送到另外一家公司,以便進行彙整與處理,是目前必須盡速著手解決之事。

若進入到開放的第3階段,在開放保險的架構上,就可以直接交易保險,抑或是進行理賠,直接進行金錢上的支付。如果真的可行,將會帶來極大的便利,也可以想像未來在市場上的透明度將大增。

在銷售通路上,現在都是在銷售自家的商品居多,但若未來開放保險平台建立後,保戶就能同時看到市場所有保險公司的商品,很容易進行比較;以及在服務環節,保險公司的做法必須一致,否則服務水平很直接地見真章。若真的這一天能夠到來,未來保險市場將產生很大的改變。

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保險公司要做這件事?為什麼要把資料開放出來?不要開放就好了,不是嗎?但是從國外的經驗顯示,以及從臺灣實施的現況來看,確實有一些金融機構一開始是抱持著觀望的態度,但事後發現若選擇不跟進,這家保險公司的商品就會在平台上缺席,能見度就會消失。試想當未來大多數人都是透過這個平台去查看資料的話,你能不加入嗎?而對於致力於想要在開放資料架構下提供創新服務的公司而言,它也可以大展拳腳、發揮創意,在保險市場上又開拓出另外一個高峰。

我認為,一旦開放保險與平台建立,將會創造出很多的可能性,但確實對業務人員通路又會帶來挑戰,其在服務面上的提升,顯然要再持續升級了(採訪、撰文◎侯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