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是一種安定人心的力量,是一種功德

文、攝影◎許紹猷

0
1006

對一個家庭來說,當家中的經濟支柱倒下,或是任何一位家庭成員遭遇風險,都是一種不可承受之痛,除了心理的傷痛與壓力,也需要面對到現實層面的經濟問題,此時正是保險價值彰顯的時候。

       近來主管機關持續提倡及呼籲重視保險的保障本質,同時,臺灣也愈來愈「老」。目前已是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達總人口14%)的臺灣,預估在二○二六年會成為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達總人口20%),因此高齡人口的保障問題不容忽視,也是刻不容緩。

保單防老,從年輕就要開始準備

  「以往常說『孩子是我們的未來』,但事實上『老才是我們的未來』。」新光人壽板富通訊處業務副理王金定認為,養兒防老已經是過去的觀念,保單防老才是未來趨勢。

  在一九六○年代的臺灣,平均每一個家庭會生5~6個小孩,且彼時正值經濟起飛階段,奉養及照顧父母對一眾子女來說,無論在時間上或金錢上都不會是太大的負擔;然而對比現在,臺灣目前生育率是全球倒數第二名,平均每一個家庭只會有1個小孩,且近十餘年的薪資成長幅度一直趕不上物價的成長速度,年輕人在生活上有其壓力與負擔,若把長輩奉養的重擔再加諸到子女身上,必然不是有效益的選擇。且更難解的問題在於時間,當長輩健康狀況不佳,需要長期照護時,對於小家庭來說更是分身乏術。

  更延伸來看,長期照護的問題不會只發生在老年人身上,意外事故是青壯年族群面臨的最大風險,沒有人可以保證意外不會降臨在自己身上。對此,王金定有比常人更深刻的體會。

  婚後的王金定居住於新北板橋,依然保持著職業婦女的身分。她的先生認為從事業務性質的工作對於個人成長幫助很大,相當鼓勵她從事業務工作,幾經輾轉,加入了保險業。

  由於王金定在婚前就時常主動參加如關懷獨居老人等幫助社會弱勢的志工活動,深感保險同樣具有幫助社會的性質。曾有一位女性客戶,她的公公過世時,連喪葬費用都無法支付,是靠著向周遭朋友們借錢才能辦理後事,王金定得知後實在於心不忍,苦口婆心地希望對方只要每月存1,000元就好,用小小的保費建立起一個保障,為同樣年事已高的婆婆預先做好準備,避免同樣的事情再度發生而影響了家中的經濟狀況,這位客戶也很同意王金定的建議,從此替家庭建立起一道防護網。

  王金定的先生從事建築業,負責工作是在營造建築物時的地下安全支撐,也就是建物的地基部分。這份工作要時常與大型鋼骨為伍,因此危險性比一般職業要來得高,當時尚未進入保險業的王金定就已有居安思危的觀念,想著孩子還很年幼,萬一先生遭遇什麼不測,家中經濟一定會立刻陷入困頓,於是幫先生保了壽險及意外險,爾後又加保了長期看護險,為自己的家庭建立起了完善的保護傘。

  王金定說,保險保障是每一個家庭都該具備的,雖然任何一個家庭都不希望這個保障有用到的一天。

遭逢巨變

  二○○五年十二月底的某日中午,王金定約好要去拜訪一位客戶,正準備動身時,接到一通醫院打來的電話,通知她的先生受傷,目前送到醫院正在急救中。霎時間王金定心中一陣慌亂,急忙趕到醫院,途中她不斷告訴自己要鎮定,「應該只是一般骨折的傷勢吧」,然而到了醫院才知道,狀況比自己想像中糟得多。

  建築工程中有種材料叫做「H型鋼骨」(簡稱H鋼),主要是用作穩固及支撐建築結構,重量大約在1噸左右。當時在施工現場,由起重機吊起的H鋼因為不明原因鬆脫,滑落時正好撞擊到人在下方的先生,撞擊點在腰部,造成他腰椎和臟器受損、腹腔的靜脈斷裂,以及膝蓋下方的脛骨開放性骨折,周圍的血管、肌肉和韌帶通通斷裂。

  事故發生時約在下午一點半,由於先生的傷處大量出血,送到醫院後需要緊急輸血,等到傍晚六點左右血壓漸漸恢復穩定,才能開始外科手術治療,但由於腹部尚在大量出血,只能先行治療腿部傷處。當時腹部的積血已經使先生的腹部腫脹如即將臨盆的孕婦,醫生告訴王金定,這種情況下手術的危險性很高,成功機率大概只有1成,家屬必須先做好心理準備。

  所幸搶救得宜,暫時度過危險期,但轉入加護病房的期間因為傷處牽連複雜,包含臟器、血管、骨骼等,尚須經歷數10次的手術,同時由於大量的輸血,導致先生的腎臟負擔過大,前後經歷了7次的洗腎;在住進加護病房的十八天內,醫院亦發了數次的病危通知給王金定,其間王金定的心理壓力之大,一般人實是難以想像。

  好在王金定的先生正值壯年,加上原本體質就相當健壯,求生意志也強,儘管從加護病房轉到普通病房初期,還持續了半個月左右、光是換藥就要花半個小時的時期。先生在普通病房住院了六個月後終於可以出院,但接下來的就是更加漫長的復健期。

  「這段期間我相當感謝主管的體諒,給了我很大的工作彈性。」王金定表示,先生因為固定腰椎及腿部的傷處,在每日前往護理之家復健初期仍是無法行走,需要她的陪同,所以工作時間安排難免不若以往。在歷經了一年半的持續復健後,先生終於能用助行器自行行走,復健時也不需要王金定陪同,此時的王金定才得以恢復正常的工作時間。

保險的支撐力量與價值

  「經歷了我先生受傷、手術到後來的復健期結束,前前後後花了三年多的時間,坦白說這段時間真的很辛苦。」儘管已事隔多年,但王金定將所有細節都記得鉅細靡遺,當時的衝擊讓她把所有事情都深刻地印在腦海裡,每次講到這段經歷仍是語帶哽咽。

  她表示由於自己從事保險業,看過許多的生老病死,對於這方面的事情相較於一般人更能夠保持冷靜,但堅強如她仍是不免有許多心驚膽戰的時候,好在當初有幫先生投保,先生也因為符合當初長期看護險中二級殘廢的理賠標準,可以每個月領取長期看護保險金,在醫療費用方面也另有規劃住院醫療及手術險,可以不需要她擔心,透過保險給予了王金定很大的支撐力量。

  經歷過這樣的重大事件後,王金定也常懷著感恩之心,想著如果當初沒有堅持及時治療、沒有保險支應醫療費用,或許現在2個孩子就會沒有爸爸,因此希望能夠藉由自己的親身經歷,讓更多人明白保險的真諦。

  王金定亦表示,如果自己不是保險業務人員,對保險有一定程度的瞭解與體會,恐怕保障的觀念不會這麼強,保險也不會買得這麼完備,因此她也理解一般的社會大眾多半都存著「我不會這麼倒楣」,風險不會降臨在自己頭上的僥倖心態。因此在事故之後,王金定每當自己的客戶因病或因傷住院,情緒低落的時候,她都會帶著先生去醫院探望客戶,希望藉由過來人的角度,能夠鼓勵正在經歷病痛磨難的人,同時她的先生也因為時常鼓勵他人,而覺得自己的生命更有價值。

  自二○一九年底至今,新冠疫情蔓延全球,全世界都很關注相關議題,對此,王金定表示疫情總有一天會趨緩、會過去,但背後透露出的一個訊息值得深思──風險何時會發生、發生時的嚴重程度又會多大,永遠都是不可預期的,保險在此時就會發揮莫大的效用。

  對王金定來說,保險能讓人保有尊嚴──讓人在面對生老病死殘不至於需要低聲下氣到處借錢應急;保險能夠安定人心──使人不至於在事故發生時,內外夾擊,讓人心緒紊亂不知所措;保險的存在是一種功德。

  臺灣人口結構正在變老是不爭的事實,借助保險來獲得保障的觀念要更加強烈,王金定認為,除了失能或長照險,包含實支實付的醫療險、手術險及意外險等都是每一個家庭必備的保障,甚至對於現行的社會保險也要存著憂患意識,從年輕時就要開始規劃有穩定現金流的年金險,居安思危就是最好的保險觀念。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37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