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拖累生你的人, 不負伴你一生的人, 不連累你生的人

0
1287

現職:CIA500世界華人保險500強團隊大會主席
保險行銷集團保險資訊研究發展中心IRDC院長
經歷:企業管理一等榮譽學士,主修金融與市場學;曾在多個大中華區保險公司擔任業務通路總經理、總經理、首席執行官、董事及顧問等重要角色。


在二○二○年到來之時,我選了一份特別的新年禮物送給3個孩子,那就是每人一份終身重疾險。這份禮物,對父母來說是一份安心,對孩子而言則是一份貼心,至少在他們往後的漫漫人生中,面臨風險時可以有更好地選擇和安排,還有什麼禮物比一份妥善的保險更合適、更有意義呢?在保險業的三十多年裡,我從最基層業務人員做到多個地區保險公司的管理者,若不是真正瞭解保險的功能及重要性,我又怎會將保險保障延伸到自己的下一代?

其實,一般大眾甚至包括保險業務人員,他們是否又真正瞭解什麼是保險呢?據我所知,保險的基礎建立在4個非常專業且與民生息息相關的法則上,這4個法則分別是:

1. 大數法則

保險是一個由無比謹慎的資料分析組合而得的產品,它的嚴謹性不亞於任何科技產品的設計與規劃,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每一項產品的出現,必須經過數名專業人員的層層推敲與計算,經過數十萬甚至百萬千萬組經驗資料,以及未來趨勢的預測才能制定出來。若產品有任何違規或不當之處,是要由保險公司多位高層共同負責的。

因此,它有什麼理由不被大家認同與相信呢?你可以不相信保險,但你一定得相信精密計算的數據。比如,當100個人年齡達到某個歲數時,在未來的一年中,可能其中就有一人會離開。這是事實,與你相信保險與否沒有絲毫關係,因為你對保險公司而言,你也許就是那1%,但對你的家人來說,一旦發生任何事故,你就是那100%。

2. 共好法則

古今中外都知道,任何人、事、物的存在,都可能會遭遇風險的襲擊。且風險隨著時間的迭進,會愈來愈多元化、複雜化及嚴重化,不曾因為人類文明的進步及科技的發達而減弱。

有鑑於此,一些具有前瞻思維的人開始意識到,一旦風險發生,用個人或單純小團體的力量來應對是力所不逮的,唯有透過多數人集合起來的力量,才能有效地應對。比如,因為突如其來的風險,產生的損失是100萬元,若這100萬元只由一個人承擔,估計這個人傾家蕩產都應付不來;但若風險是由10萬人共同承擔,那平均每個人只需付10元,就能遊刃有餘地處理。而風險的發生是機率性的,必須透過多數人一同面對,才能取長補短、互助互惠。因此,若你相信人與人之間必須要共和共好,那你就應該考慮保險。

在我從事保險業的這三十多年中,常會聽到有人說:「要是我買了而又沒有事情發生,那我豈不是虧了嗎?」我認為,有此種想法的人,若不是鴻運十足,不然就是與風險有約定,說好不會找上他,不然我們有何資格說風險只會發生在別人身上呢?

若風險發生機率小、損失小的話,你可以自助;若風險損失中等,你也可以靠家人朋友相助;一旦風險發生機率及損失高過一定水準,那只能透過眾助──也就是保險來化解了。更重要的是,年齡愈高,需要眾助的機率也愈高,也許今天你不需要保險,但總有一天你會需要,這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3. 專業法則

網路上針對受難民眾小額募款的方式,與保險在本質上有所相似,兩者都是集合大眾力量幫助那些面對風險的人。網路的募款機制固然不錯,但畢竟缺乏系統性、專業性及持續性。但保險透過系統化運作,讓大家下意識地行動,有事時自助,沒事時助人,能夠化被動為主動。

而且保險更偏向專業經營而非純粹商業的經營,所以在經營的過程中,有層層機構、法律等控管,以確保它能達到穩定社會的終極目標,而非純粹以營利為導向,這與大多其他的商業模式有本質上的區別。所以各個國家如出一轍,許多保險產品的投資所得並非完全由公司獨佔,而是會將大部分的利潤分給客戶。在這種原則下,當你購買了一份保險,其實是有一大群的專業人士在努力協助你經營,確保你付出的每一分錢皆能獲得最大的回報。

4. 愛與責任法則

保險本身是隱性的需求。畢竟風險不會即時發生,人們會尋找很多理由來搪塞保險業務人員不需要保險,或是遲些再買。能促使一個人購買保險的原因,通常都是感性的因素多於理性。因而在很多時候,買與不買倒不是因為預算問題,而是對自己及所關懷的人之愛與責任的多寡。

當你不覺得自己有這個責任時,你再有錢也不會買;當你覺得自己應該負起這個責任時,你就會想盡辦法來購買它。若你還在糾結該不該買保險時,請允許我給你一個購買的感性理由,那就是──不拖累生你的人,不負伴你一生的人,不連累你生的人。

這個理由難道還不夠充分嗎?

給3個孩子一人一份不錯的保險,令我有些許的安慰,因為多年以後,孩子們肯定還會記得父母的愛與關懷。只此一點,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