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5月失業率達4.07%,有48萬6,000人失去工作

文◎許仲博

0
686

  2020年是動盪的一年,受到新冠肺炎影響,許多行業隨之停業,緊接而來的是產業鏈停擺,連帶造成勞工減班與縮短工時、薪資減少與失業率提升等衝擊。所幸在政府與民眾的共同努力下,臺灣的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各大場所及大眾運輸工具也逐步放寬限制,但疫情帶來的衝擊恐怕無法快速恢復,從失業率便能窺知一二。

  根據臺灣勞動部勞動統計查詢網的數據顯示,臺灣的失業率在2020年4月為4.03%,5月的失業率更來到4.07%,較去年同期的3.67%上升了不少,此數字更是2013年11月以來的新高,估計有48萬6,000人失去工作;若以性別區分,5月男性的失業率為4.14%,女性則為3.98%。

  而災情嚴重的美國失業率更是驚人,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資料,美國在2020年4月的失業率高達14.7%,5月雖然有稍稍下降,但仍有13.3%,也就是每7個美國勞動人口就有1人失業,不禁讓人聯想到2009年金融危機的慘況。

  所幸政府因應現況提出了許多紓困措施,包含失業補助金、職業訓練計畫、安心及時上工計畫等,協助生活受疫情影響的民眾減輕壓力。而7月1日起開放申請「振興三倍券」,7月15日後即可開始使用,可望解決民眾的燃眉之急。

  許多人可能會因為儲蓄緊縮而減少購買保險的意願,甚至有保險者會興起解約的想法。但換個方式想,要是真的在這樣的時機遭逢變故,自然更不可能有能力支付醫療費用,更有可能成為壓垮家庭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此建議民眾建立正確的風險保障概念,基礎的醫療險及壽險還是要補足,若有經濟考量,可以先用定期的險種補足風險缺口,待經濟能力好轉之後,再轉為終身型的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