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看待保費懸崖!

0
1550

彭金隆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自7月1日開始,臺灣保險業有許多新策施行,如責任準備金利率調降、調高壽險死亡保障門檻、實施宣告利率平穩機制,以及保險合約服務邊際(CSM)不能為負數等。這些政策陸續公布開始,已經對臺灣保險市場產生非常大的影響,許多險種之保費被迫提高,過去熱賣的高儲蓄性質保單的買氣不若以往,種種因素之下,許多人在今年上半年就開始預測今年度會有保費懸崖的出現。

過去市場上也曾經有多次預測保費懸崖出現的經驗,但卻很少真正發生過,抑或是衝擊沒有預期來的那麼大。今年度各項新策的施行,是否會造成保費懸崖的出現?我們又該如何看待?

⠀⠀⠀⠀⠀⠀⠀

保費懸崖發生與否,尚待時間證實

認為一定會有保費懸崖出現的一方,大多都認為本次政策施行之多,以及施行作為之強,同一個時間點執行多項又夠力的打壓保單銷售動作,自然產生保費懸崖的可能性大增,且從上半年狀況來看,與去年相較我們的保費收入確實有明顯地下滑。

反觀,主張保費懸崖不會很大的一方,是認為每次危機來臨之前,都會有一波強大的停售效應,可以彌補一些未來可能潛藏的保費缺口危機。

再者,長期持續的低利率環境,當閒置資金沒有太多去路,保險依然會是很多民眾資金去路的選擇,加上保險公司總會想出熱銷商品,因而對保費懸崖抱持比較樂觀的看法。

保費懸崖是否會成真?今年底應該就可以看出一個初步結果;但就我個人看法,單看今年結果可能還尚未明朗,也許離真實還會有一些差距,精準度並不足。因為今年到年底,政策影響因素僅有半年時間,再加上今年有肺炎疫情的擾亂,又伴隨停售效應,以年底得出的結果,可否全然看出政策的力道不無疑問。

⠀⠀⠀⠀⠀⠀⠀

明年才是臺灣壽險保費規模的大挑戰

我認為真正嚴峻的挑戰會出現在明年,如果明年市場上沒有可接續的產品,主管機關「壓低儲蓄保費降低經營風險」的監理意向未改變,保費收入規模要回到以往的機會就不高。

今年上半年開始,保險公司就已經開始想破頭尋找可接續銷售的產品,以應對市場的變局,但目前還看不出有哪一種商品可以直接或間接取代儲蓄險,想要短期內調整過來,我想是不太容易的。

再者,我們可以看見這次與過去很大的不同是,主管機關想解決的問題不是只有打壓保費而已,作法也不是像過去只是把還本期間調長、或將責準利率壓低等作法。

這一次監理機關是打算長期持續地調整壽險業體質,希望導正過去過度重視保費與資產規模的經營模式,以控制壽險業面臨過多的投資、匯率與資本不足的風險。

主管機關本次祭出的監理力道,是過去不曾見過的,這波政策性的引導,也是為2026年接軌IFRS17預做準備,因此保費懸崖是否還會如以前只是短期現象?這也是值得關注的。

⠀⠀⠀⠀⠀⠀⠀

推廣保障型商品,調整壽險業體質

綜合來講,今年年底來結算,扣除一些停售效應,今年的保費懸崖應該不會很嚴重,反觀明年若純粹以保費來看,會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原因如上述所提,明年沒有了停售效應的影響,加上各項政策讓保險商品吸引力下降,許多資金都已經移動到其他金融商品,轉而去購買股票或指數基金、債券等商品, 一旦移動後,短期內要移回保險的可能性就會很低,因此明年挑戰就會比較明顯。

但假設政策對某些保險產品開始有一些鬆綁,或許會對明年的危機解套有所幫助,不過明年才會看見一個比較正常的保費結構狀態,待保險公司徹底做出比較完整的調整後,才得以看見市場全貌。

前文我全然關注的都是保費,但這不代表未來就是悲觀的,因為保費是虛,實質獲利才是關鍵,如果未來保險公司強力銷售保障型商品,更多元化獲利來源,可能保費的「面子」不如過去這麼大,但長期卻擁有了獲利的「裡子」。

所以,保費懸崖是不是一件壞事?答案是不一定,如果往好的方向去調整,改善過去的「虛胖」狀況,讓身體各項肌肉都能夠更緊實,瘦肉多一點價值卻不減,如果調整得好,未來保險公司的商品結構與經營體質將會更健康,保費規模雖縮水,對臺灣保險業而言反而是一件好事。(採訪、撰文/侯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