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速少子化,造成臺灣未來人口結構大失控

文、攝影◎盧郁綺

0
3880

高齡社會到超高齡社會,目前世界最老國日本花了11年時間,而臺灣只需7年,這個老化速度全球還未有前例。國發會預估臺灣老化程度在2030年會超越歐盟、2060年追上日本,屆時臺灣將會有超過4成的人口年齡在65歲以上。

  「臺灣人口老化速度第一!臺灣的孩子太少,未來扶養不起這麼多老人。」近年來拜報章雜誌熱烈報導,少子化、人口高齡化開始被大眾熟知,人們開始重視臺灣的人口結構問題;許多民眾舉目所及,當路上老人數量開始比小孩多,便意識到:「原來這就是人口高齡化。」

  臺灣大學社會系教授薛承泰表示,現階段民眾感受還不強烈:「因為臺灣目前的人口結構還相當漂亮,我們的總人口數剛達到巔峰2,360萬人,才剛開始負成長。」薛承泰教授也說明,臺灣的「戰後嬰兒潮」(指1951~1966年出生者)目前年齡最大不過69歲,在臺灣醫療與全民健保的保護下,目前大多還不到需要被照顧的地步。

  也就是說,目前80、90歲的臺灣民眾,有著有史以來最大人力的「戰後嬰兒潮」來奉養,但換「戰後嬰兒潮」需要被照顧時,臺灣在未來卻沒有那麼多的勞動力。

  根據國發會2020年的推估資料顯示,2070年臺灣將只剩下1,581萬人,理論上臺灣的人口數量減少,有助於紓解土地承載與能量消耗,但由於臺灣高齡化速度太快,在享受人口減少帶來的好處前,可能首先要面臨到勞動人口劇烈萎縮,以及大量老人所需的安養照顧與退休保障等人身風險問題。

  許多國家都曾面臨人口老化危機,以西方國家為例,法國在1864年、美國在1942年就達到高齡化社會(老年人口占總人口7%)門檻,西方國家百年前就已開始人口老化,但為什麼臺灣的人口老化現在就要開始「失控」呢?

少子化、高齡化不稀奇,速度才是問題

  薛承泰教授說明,許多人口專家會在媒體上焦急地喊:「臺灣老化第一!」指的是未來臺灣的情況,根據國發會發表的最新資料「人口推估(2020至2070年)」,臺灣在2018年已正式進入老人占總人口14%的「高齡社會」,並預估2025年會進入老年人口占總人口20%的「超高齡社會」。

  高齡社會到超高齡社會,目前最老國的日本花了11年時間,而臺灣只需7年,這個老化速度全球還未有前例。國發會預估臺灣老化程度在2030年會超越歐盟、2060年追上日本,屆時臺灣會有超過4成的人口年齡在65歲以上。

  臺灣「老化」如此迅速,最大關鍵就是因為臺灣「少子化」速度驚人。臺灣曾在1951年生育率巔峰時,總生育率有7人,也就是說,平均一位婦女一生中會生育7位子女,是世界上生育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但過了半世紀後,2003年臺灣總生育率為1.24人,開始被聯合國列為世界上最低總生育率的國家之一。

  薛承泰教授指出,國際上總生育率1.6是西方人口學家提出的「警戒線」,以美國為例,生育率只要跌至1.7人,美國政府與媒體就會開始焦慮,認為這將撼動國本,而美國有長年大量的移民人口,過去生育率通常能保持在2.0以上。

  1.3人被國際上明定為「超低生育率」,這是根據一些南歐國家的經驗,當一個國家只要生育率跌破1.3人,任何鼓勵生育的措施都很難有所作用,當臺灣第一次以2003年的資料被聯合國列為世界上最低生育率國家時,就已經跌破1.24人,之後更是連續下跌7年,至今勉強維持在1.0人,也因為生育率持續低迷,成為國際上其他人口學家關注的對象(國家)。

臺灣為何會走向超低生育率?

  臺灣的生育率低落,除了媒體最愛宣傳的「養不起」等經濟因素外,薛承泰教授認為臺灣近年來興起的個人主義、消費主義、婦女自主權也有關係。

  他更指出,臺灣會形成少子化原因有很多,經濟因素固然很重要,生活與教養環境、婚姻與家庭價值觀、教育與政策的走向等,其實都在影響年輕人的看法與作為,他觀察少子化主要原因有3:

原因1.年輕世代將人生「延後」

  薛承泰教授觀察,臺灣高等教育在經過10餘年的擴張,普及率已遙遙領先許多國家,尤其女性高教在學率幾乎為世界之冠。由於教育年限延伸會影響結婚年齡,進而壓縮生育時間,雖然學校並沒有規定不能結婚生育,但臺灣的傳統觀念仍是希望能先完成學業,再立業,最後成家。

  根據內政部統計,臺灣生育第一胎母親的年齡平均是31歲,相較於10年前,歲數明顯延後;另外,臺灣婦女生育的主要年齡層已來到30~34歲,35歲以上的生育占比也在增加,以2018年來說,第一胎生母是35歲以上占了22.3%,比20年前增加13.5%,第二胎或以上35歲以上占比則更高。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最新「2017年人工生殖施行結果分析報告」,20年來臺灣已有8萬6,000名嬰兒是透過人工生殖誕生,其中接受人工生殖的婦女有7成是35歲以上,50歲以上達到217人。由此可見,許多民眾只是延後生育,但並不是不願意生育,儘管高齡生育所需要的費用對一般人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數字。

原因2.結婚率影響生育率

  臺灣的生育率降低與結婚率有著最明顯的關係。因為民情,臺灣的婚外生育占比一直低於4%,與歐美有極高的婚外生育率比率不同(2016年歐盟平均有40%是婚外生育)。

  以內政部統計數字來看,愈高學歷者對於婚配對象愈趨於「嚴選」,學歷高低與結婚率及生育率都呈現反比。臺灣的總生育率下降,其實與女性在各年齡層之有偶比例下降密切相關;細究其年齡層變化趨勢,女性在25~34歲之有偶比例降幅尤其明顯。

  在2019年統計中,25~29歲人口已婚者只占15.2%,30~34歲人口已婚者占39.9%,和10年前比較,分別下降5.6與9.3個百分點,且這群最有可能結婚與生育的適婚人口群(25~34歲),10年間的總人數也從393萬人降至320萬人。

  除了因人生規劃延後結婚外,另一方面,臺灣的離婚率在進入21世紀的大門後,也有顯著的成長。臺灣近年結婚對數都低於14萬對,而離婚對數仍維持在每年5萬對以上,換言之,其實不到3對結婚就有1對離婚。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3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