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帶給臺灣的5大危機

文◎盧郁綺 受訪者◎薛承泰教授

0
3760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薛承泰表示,臺灣現今的「少子高齡化」問題,早在1990年代後期臺灣生育率跌破1.6時,就已埋下隱憂。經過10多年後,危機與現象逐漸浮上檯面,如同癌症末期的病患,問題相當棘手。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薛承泰表示,臺灣現今的「少子高齡化」問題,早在1990年代後期臺灣生育率跌破1.6時,就已埋下隱憂,經過10多年後,危機與現象逐漸浮上檯面,如同癌症末期的病患,問題相當棘手。

  薛承泰觀察目前政府,勞動力不足就靠引入外籍勞工,高等教育人數不足就開放外籍學生,全民健保和社會福利制度出問題就稍微修補,但他指出這些其實都不是根本之道,若臺灣生育率始終沒有改善,那麼人口結構問題就不會好轉,這些都是臺灣未來長遠的隱憂。

  薛承泰教授指出,臺灣目前的勞動力結構還不錯,所以大家沒有感覺、不太緊張。但10年後呢?2030年,臺灣會增加190萬個老人,少掉180萬個勞動人口(15~64歲人力),屆時臺灣的經濟該怎麼辦?

少子化帶給臺灣5大危機

  薛承泰說,少子化是嚴重的國安問題,將帶給臺灣5大危機,影響既深且遠,提醒民眾宜及早應對:

危機1.高教倒閉潮

  目前一般民眾對少子化應該是無感的,截至今日為止,少子化帶給臺灣最有感的影響應是「大學倒閉危機」。
1994年4月10日,一場臺灣解嚴後最盛大的遊行「為下一代而走」,成千上萬家長帶著子女走上街頭,遊行中「廣設高中、大學」成為當時的主要訴求。

  這些家長是臺灣的第一代戰後嬰兒潮,他們的求學階段正是臺灣處於教育資源極度缺乏的年代,大班大校的教育和慘痛的升學競爭是這群人的共同記憶。

  當他們開始走入婚育階段,1976年臺灣開始進入到宛如第二波嬰兒潮的7年,每年平均生育量都高達40萬人,尤其是1976年的龍年有高達42萬5,000名新生兒,而1994年正是這些孩子們要升大學(18歲)的關鍵年,眼看相同的求學經驗要複製在自己的子女身上,觸發了嬰兒潮「廣設高中大學」、「小班小校」的訴求,並很快地形成改革共識。

  但其實在1976至1982年的第二波嬰兒潮結束後,臺灣的生育率是快速下滑的,以教改那年(1994年)剛出生的嬰兒數為例,就比1976年少了約10萬個新生兒,似乎提前預告了25年後臺灣的這場「高教倒閉潮」。

  薛承泰對此表示,其實大學、高中倒閉潮不只對師生權益有影響,學校周邊的商家也連帶受到影響。當眾多大學旁的餐飲業、服飾業、租屋房東若一起失業,其實對全臺灣的經濟會造成很大的衝擊。

危機2:扶養比急速高升的未來

  一般來說,國際上會認為「扶養比低於50%,或15至64歲工作人口占比在66.7%以上」的國家即擁有「人口紅利」。

  萬幸的是,臺灣目前的工作人口在2019年還有72%的占比,扶養比也只有39%,代表臺灣目前還處在「人口紅利期」。再從國際上來看,日本、北歐國家的工作人口占比均低於67%,均不在人口紅利國家中。顯見出近年臺灣整體的競爭力應該在世界上算前段班,民眾應該好好把握最近幾年臺灣人口所帶來的經濟高峰,多做投資,為自己多存一些退休金。

  根據國發會預估,臺灣15~64歲工作年齡人口自2015年達最高峰1,737萬人,占總人口73.9%後就逐年減少,預計至2040年將降至1,328萬人,較2020(今)年減少21.1%,也就是355萬人。且從2016年開始,嬰兒潮世代(若以1951至1966年出生者論之,在臺灣人數超過600萬人)已陸續成為老人。

  臺灣的戰後嬰兒潮世代,他們的成長就如同一部臺灣經濟發展史,在1970至1990年代為臺灣提供了充足勞動力。他們和之前的老人相較,子女人數卻少了許多,未來可共居的親人及家庭照顧人力也相對缺乏。當這批人將從2020年開始逐漸成為新的被照顧對象;同時因為退休制度,當這些人陸續退休時,政府所要支出的給付與年金總數,增加更為明顯。

  勞動人口減縮,勞保保費收入隨即減少,政府關於退休保險相關財務問題,將會是未來的未爆彈。以10年後2030年為例,臺灣560萬老年人口當中約一半是嬰兒潮世代,每100個經濟勞動力人口必須撫養36.8位老人,如果扣除就學與未就業的勞動力,很可能每4個就業人口即需扶養2位老人與1位小孩。毫無疑問地,臺灣的未來將是一個高度負擔的社會。

危機3:長照系統失控

  2015年有一本來自日本的暢銷書《下流老人》,這些老人被稱之「下流」,不是因為行為下流,而是指他們無法維持退休前的中產階級生活方式,向下流動淪為中下階層,作者藤井孝典預估全日本有600萬的老年人口會面臨這樣的處境。

  日本老化程度世界最高,2006年領先全球走入「超高齡社會」,導致日本傳統家庭機制幾近崩潰,老人年齡愈大愈加艱困,落入貧窮階級機會也愈高,社會怪象頻傳,有些老人因存款用盡,刻意犯法進入監獄來解決3餐問題;有些老人在家盼望家人探望都等不到,最後用自殺來結束自己不堪的晚年。

  臺灣晚日本20年,預估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薛承泰認為未來臺灣對長照的需求將會大幅度上升。過去因醫療科技不發達且壽命較短,活到65歲以上機率較低,老人雖然也需要被照顧,但時間較短,而今狀況已是天差地遠。

  傳統社會中較欠缺的是食物、營養與醫療,老人照顧雖是負擔,但以前大部分的老人有家族其他後輩可以幫忙;反觀,現代社會雖然衛生條件好、醫療保健質優,但普遍最大的困擾是慢性疾病纏身與照顧人力短缺。

  他以最新的統計數字為例,2018年底臺灣340萬名老人當中,約有51萬人因失能而需要長照。若以老人失能率為15%來計算,2025年臺灣可能將會有470萬老年人口,即可能突破80萬人需要長照,到時候長照需求將會急速升高。薛承泰提醒民眾和政府應該多注意這一塊的人力、物力、財力,及早準備,以防到時長照系統失控。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3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