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其實已經沒有多少人不知道醫療險的重要性,差別只在於面對醫療險規劃的時候,做出什麼選擇。有些人可能因為家庭經濟不錯,覺得能夠靠自己應對醫療需求;有些人可能是對保險不瞭解,因此希望再多觀望一下。

無論哪種原因,即使知道了醫療險是什麼、有多麼重要,總會有人心存僥倖,或者因為認知錯誤的關係,用各種理由拒絕投保。但是你我都知道,一旦需要保障卻未規劃,會帶來多麼沉重的經濟壓力,因此無論為了業績還是客戶的身家安全,我們都應該讓客戶接受醫療險的保障規劃。

 

第1 步 打破僥倖

許多民眾不願意買保險,是因為覺得自己不會那麼倒楣,這無疑是將風險全部歸咎於上天,這時保險業務人員要做的,就是讓客戶直觀地瞭解,其實風險從來不曾遠離,也不會因為年輕而忘記你。

最好的方法,是透過案例與數據,尤其是情況與客戶相近的案例更具說服力。除此之外,就是讓數據說話,比如癌症、心臟病與肺病的相關數據,因為這些疾病是民眾最耳熟能詳的,更名列10大死因項目的前列。

如果看過近年的國人10大死因就會發現,癌症長年高居榜首,循環系統疾病占了3席(第2名「非高血壓性心臟病」、第4名「腦血管疾病」、第8名「高血壓」),肺部疾病也占了2席(第3名「肺炎」、第7名「慢性下呼吸道疾病」),2019年因這些疾病而過世的人足有11萬人,占據當年總死亡人數的62.7%。相反的,能夠無病無災壽終正寢的人,僅有2,199人,只占總死亡人數的1.25%,你覺得自己會是哪一種?

首先看癌症,2019年癌症帶走了5萬232條性命,占據總死亡人數的28.6%,相較於10年前的死亡人數增加了24.45%。自1982年起,癌症已經在10大死因的首位穩坐了38年,簡直是無冕的「病中之王」。

然後是心臟病,或者更廣泛的說是循環系統疾病,2018年共計489萬7,352人就醫治療,其中8成的病患都屬於高血壓性心臟病。如今三高已經是新一代的文明病,25.82%的人罹患高血壓,而罹有高血壓卻不自知的人數更是無法計算,甚至不時能看到有人身體健康卻忽然因心肌梗塞身故,誰又能保證自己一定是健康、安全的?

再看肺病,2020年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已經奪去了全球113萬條以上的性命,臺灣雖然防疫做得好,卻還有其他肺部疾病的威脅。若算上肺癌,2019年臺灣因肺部疾病過世的人足有3萬1,187人,這還只是因為公開資料有限,只計算了10大死因數據的數字,如果再加上一些相對少見的肺部疾病,這個數字恐怕還要再高上不少。

此外不可忽略的便是長照,一般人印象中長照好像都是老年人的專利,不需要年紀輕輕的就先做準備,但真是如此嗎?事實上根據衛生署過去所做的調查研究報告就可以知道,失能的人數不斷增加,雖然大多為65歲以上老人,但是5~65歲的失能人數卻也一直維持在25萬人上下。

如果你無法肯定自己絕對不會得到重大疾病,又如何能夠否認自己可能會因為罹患重大疾病,而導致自己必須長久病臥在床?更何況,即使真的未來才會用到,保險可是愈早買愈便宜,為什麼不趁保費低廉划算的時候,就將未來的保護網織就起來?

 

第2步 重視自費

臺灣固然有十分完善的全民健康保險,僅需支付少量的部分負擔,即可得到完善的治療。但是健保要照顧全臺灣2,300萬人,這就使得健保只能將有限的經費關注於最需要幫助的那群人,救急救窮,但是要談上給予民眾更好的醫療品質,卻無能為力了。

更何況雖然醫療科技不斷更新換代,但同時花費也不斷攀升。新型的血管支架,一條要價幾萬元;達文西微創手術,一次要價15~30萬元;用免疫療法對抗癌症,完整療程需花費100、200萬元;用細胞療法治療肺癌,完整療程可達400萬元之鉅。

客戶可能會說,我不需要用到這麼好,健保給付的那些就很夠用了,大部分情況確實如此,但是當你需要住進醫院治療時,差距就出現了。大陸有句俗話說:「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別人家的孩子為什麼總是更優秀,那當然是比較出來的。

實際走進病房就會發現,健保給付的4人或6人病房,探病的人來來往往,難以靜心休息,可要是別床都有人來探訪,唯獨自己孤苦伶仃,更是令人備感孤獨。就算想要看個電視轉換心情,遙控器也不在手上,只能眼看著電視轉到別人很喜歡,你卻毫無興趣的節目,乾瞪著眼睛。

如果罹患的是癌症,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的副作用讓你每天處在疼痛、噁心、頭暈目眩、不斷掉髮的情況之下,還不知道苦日子何時到頭。好不容易醫生為你動了手術摘除病灶,一切順利,卻還要在病床躺上10天半個月,等待大大的傷口與切開的骨頭癒合。

又或者你罹患的是心血管疾病,醫生為你更換了新的人工瓣膜,小命得到了延續,但是這輩子就要與抗凝血劑共度餘生了;也可能裝的是不需要服用太久抗凝血劑的生物瓣膜,但你彷彿還能聽到醫生這麼問你:生物瓣膜的耐久性只有10年左右,要不要預掛10年後的號,我們到時再來看看需不需要換一個新的。

但如果自費呢?雙人病房的出入人員相較健保病房單純許多,單人病房更能夠安靜休養。標靶藥物取代了副作用強大的化學治療,質子治療技術取代了大面積的放射線照射,副作用被減少到最低。

微創手術將傷口盡可能地縮小,也無須鋸開骨骼,休養3天就可以準備出院,甚至如果選擇一些非侵入性治療法,隔天就可以回家了。全新技術的生物瓣膜,耐用期限加倍,15天的抗凝血劑服用結束之後,就能安然度過20年以上的時間。

如果只是為了活下去,為了治好傷勢與病症,健保其實很夠用了;但如果想要得到更好的服務,能夠在休養的時候更安心、更有尊嚴,那就需要自費使用更好的醫材、更好的技術、更好的服務。

誠然,這些自費項目大都不便宜,但是我們沒有必要將這些重擔全都自己一肩扛起,大可讓保險為我們承擔。純粹使用健保給付項目,可能還需要度過一段沒有收入的時間,又要支付給醫院一筆部分負擔;但如果投保了足額的商業保險,不但能夠使用許多自費的服務,由保險全額付清,甚至連休養期間的收入損失,都能夠一併補償。

所以,為什麼不讓保險為我們撐起不知何時到來的風險?保費有數而醫療費無數,付得起的保費與付不起的醫療費,你選擇哪一個?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37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