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的範疇很廣,大致可分為──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區塊鏈及應用程式介面5大領域,彭金隆表示,保險公司在這5個領域都做了相當大的努力。

「數據是一個未來的資產。」對保險公司而言,未來發展的決勝關鍵絕對在於數據的運用。因為我們可以從大數據之中發掘出客戶新的需求,以及掌握客戶的習慣、消費的趨勢等;而人工智慧的應用也愈來愈普及,如在保險公司的作業流程上已經使用愈來愈多,如核保、理賠等,都藉由AI訓練師,以及透過人工智慧的深度學習使流程更加快速、準確。

至於物聯網過去多是與UBI(User-Based Insurance,使用者基礎化保單)車險相關,而壽險業對於和智慧型手機或其他行動裝置結合的UBI健康保單的開發,也於2020年開始有較大的進展。彭金隆指出,此領域在未來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而區塊鏈的應用在近期也開始逐漸廣泛,多用在像是記錄、資料提存軌跡的保存,像是壽險公會與壽險公司合作推動的「保全/理賠聯盟鏈」,或是電子保單的查詢等,相信未來用作電子保單的彙整,將扮演著一定重要性的角色。

而應用程式介面(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的觀念目前則是被大量應用在銀行業的開放銀行,對保險業也有相當大的應用空間,如上述提到的保全/理賠聯盟鏈也是屬於API的應用。

綜上所述,保險科技的應用其實一直都在醞釀中,僅是礙於法規的規範狀態,有部分層面在監理放寬的同時,就逐漸展開長足的應用,像是人工智慧運用在核保理賠流程或是客戶服務上。至於大數據用在行銷能做到什麼樣的程度,因為牽涉到個資法的議題,尚在研擬完善方式。

彭金隆表示,臺灣保險業在發展保險科技這塊,已經逐漸開始有具體的規模呈現。保險科技之於保險業,有較大時間上的優勢,WEF(瑞士世界經濟論壇)的報告曾提到:「金融科技對銀行的影響最快,但對保險的影響卻是最大。」雖然早有預告科技對保險業有很大的影響,但顯然影響發酵的時間會拉得比較久,伴隨著法規逐步開放,想必會發展得更加有系統及完善。

 

保險科技與業務人員切身相關,有助力也有阻力

「科技的發展正在改變業務人員與客戶之間的銷售和互動模式。」科技的發展是保險公司的經營策略之一,對業務人員來說更是切身相關,足以改變其工作模式。

科技可以讓業務人員有更多元的方式去面對與服務客戶,既能用傳統的方式,也能利用數位工具,甚至可以預測未來經由數位工具獲得的客戶會逐漸超過傳統方式。像是多元身分辨識的成熟,已不用像以往非得要透過親晤親簽才能購買保單或是保單變更等,可能就是第一個改變交易過程的部分。

以及透過大數據,能夠將客戶的樣態描繪得更加細緻與豐富,對於日後保險公司乃至於業務人員於精準行銷上有很大的助益。另一方面,人工智慧的導入,使保險公司作業流程的效能及速度可以大幅提升,對於業務人員在銷售端提供服務方面,也能夠大幅提升客戶的良好體驗。

此外,未來業務人員除了銷售保單,提供客戶保障之外,另一方面可能也需要扮演如何促使客戶有著更好的健康管理的角色。透過物聯網技術,可以將客戶的資訊傳達到保險公司系統,再透過數位技術算出客戶的健康優化程度,進而有可能會發展成業務人員的績效值,成為評價業務人員是否績優的指標之一,可以說是從「保單的外溢」,轉變成「業務人員行為的外溢」,業務人員在獲得業績的同時,能夠更具體地對社會健康有所貢獻。由此可知,科技既然能對客戶產生外部性,對業務人員通路產生外部性也是具有相當大的可能性。

未來在API的應用上,對於業務人員通路而言可能競爭更多,如同開放銀行的概念,使得原本僅由業務人員提供的服務,在未來可能會開放更多的TSP業者(Third-Party Service Providers;第三方服務業者)的情況下,轉變成TSP業者也能加以提供,像是比價、試算、保單健診或通知等服務。意指未來很有可能在「開放保險」的架構之下,由API串接了很多TSP業者,自然對業務人員通路來說是一種競爭。

由此可知,科技的發展對業務人員來說有助力也有阻力。有更多的工具可以協助去瞭解客戶及配合、滿足客戶的需求,也能夠提升業務人員在作業程序上的效率;但反過來說也有可能被科技取代,如前述TSP業者可以作為資訊提供者,自然也代表可以取代業務人員的部分價值。

另一方面,在傳統的組織管理模式上,業務主管的主要功能在於業務推動及業務人員與客戶之間問題的化解等,而在科技導入之後,雖然還不會太快速在本質上有顯著的改變,但在保險公司開發愈來愈多的自我管理工具,如客戶管理、行程管理等提供給業務人員使用的工具,有可能會強化主管的職能,也有可能使主管的功能不再唯一,這端看如何透過新的科技與過去傳統經驗累積的強項,是否能夠妥善地虛實整合,達到與時俱進的效果。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38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