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燕俐
現任:國際地產顧問、多家金控公司講師
學歷:政大新聞研究所、臺大社會系
經歷:萬寶周刊編輯總監、Smart智富月刊副總編、今周刊出版部副總編輯
專長:投資理財,是電視節目「上班這黨事」、「新聞哇哇挖」、「國民大會」、「夢想街57號」等的固定來賓
專欄:Nownews專欄作者、台科季刊專欄作者
FB粉絲專頁:理財專家盧燕俐
YT頻道:品觀點「小燕有約」
著作:《全世界的有錢人都在說「不」》
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理解自身需求的排序就相當重要。對盧燕俐來說,保險是人生最基礎的後盾,雖是必需品,但也不用花費過多的金額在上面,只要買足基本保障,許多定期險種一樣能發揮功用。要特別留意的是,許多定期險種有年齡的限制,若是以定期險種為主規劃的民眾,就要及早做好退休規劃,以降低未來對保險的依賴性。
談及自身購買的保險,盧燕俐表示自己現在身上只有「基本款」,僅有一張到今年恰好可以完全繳清的終身醫療險,內容除了一般常見的住院醫療外,還有實支實付5萬元,以及簡單的癌症險保障。早年盧燕俐完全沒有申請理賠的經驗,直到近幾年,她才因為動了門診手術,終於有使用這份保障的機會。
2020年,盧燕俐因視力不斷衰退而就醫,她一開始以為只是因為長期看資料及電腦螢幕而導致近視,只要戴個眼鏡就能解決,但又因工作繁忙,遲遲抽不出時間去配眼鏡,視力卻在幾個禮拜內持續下滑,到眼科檢查後,才發現是先天免疫系統問題所引發的虹彩炎,還有黃斑部水腫的情況。
雖然只是簡單的眼部小手術,但在術前盧燕俐還是特別打電話給自己的保險業務人員,詢問保險及理賠相關的事宜。保險業務人員特別向盧燕俐提醒,醫師診斷書的寫法跟理賠的速度有很大的關係,她便在保險業務人員的建議下跟醫師討論,但仍還是以醫師的專業診斷為主。手術不到5分鐘便完成,而理賠的審核更是迅速,不到3天,理賠金便轉到盧燕俐的戶頭裡,這讓她覺得受到保險業務人員及保險公司很好的照顧。
除了終身醫療險,在盧燕俐剛出社會時也曾因同事推薦購置具儲蓄功能的壽險,幾個月後她卻認為投入的金額占薪資的比例太高而解約,雖然這是她自身可以負擔的金額,但同時也會侵蝕她的現金流動性,而連帶影響到投資,這對從大學就開始買股票的盧燕俐而言反而是一大限制。盧燕俐也表示這並不等同她覺得儲蓄險不好,她認為沒有不好的商品,只有不合適的客戶,對有投資理財概念的人,額度過高的儲蓄險反而沒有太大益處,而對於每個月總是入不敷出的月光族來說,儲蓄險中強迫儲蓄的功能就可以妥善發揮。
盧燕俐的保險業務人員在瞭解她的狀況後,也為其提供了減額繳清的方案,讓她能有保障的同時,也能因應自身的資金需求,雖然期滿後能領到的錢變少,但她也相當可以接受。直到2017年底,她接到另一家保險公司打來的電話,才得知她的儲蓄險已經期滿可以開始領回,原來是之前購買保險的公司被合併,幾經轉手後這份保單歸屬此保險公司負責。令盧燕俐相當感動的是,即便她已經搬了好幾次家,連自己都忘記有這一份保單,保險公司仍透過各種管道聯繫到她本人,只為了維護她應該得到的權益。
旅平險也是盧燕俐買過的險種。雖受到疫情影響,許多人出國的計畫都被打亂,在這之前,盧燕俐因工作或是旅遊的關係時常搭飛機到處跑,而她每次出國時都有投保旅平險的習慣。盧燕俐發現每一家保險公司推出的旅平險都略有不同,所以她並不會固定投保某家公司,反而是會每一家都試試看,進而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商品。
秉持正確觀念,讓保險發揮最大功用
2019年,盧燕俐曾因子宮肌瘤的問題就醫,最後動了子宮鏡門診手術,術後醫生特別告知盧燕俐可以讓她住院3天,因為一般民眾都會藉此申請保險中日額的費用。然而盧燕俐卻婉拒了,因為一方面這並不是必要的醫療行為,回到自家休養對她而言反而比較舒適,另一方面則是她認為自己回到職場可以賺取的錢,絕對比這筆理賠金額多,最後她僅申請了掛號費的理賠給付。
盧燕俐認為許多人會有一個不正確的觀念是,將保險作為一個賺錢的工具,就如同最近紅極一時的防疫保單,民眾其實就是賭那1/1000的隔離機率,希望自己可以「賺一筆」,並不是真正想補足自身的保障,這樣的心態其實是不健康的。
去年金管會大刀闊斧改革儲蓄型商品,降低商品中投資的部份,並提高保障的比例,希冀使保險回歸保障功能,讓民眾「保險歸保險、投資歸投資」。盧燕俐也相當認同這樣的作法,在金管會的推動與保險公司的努力下,或許能讓民眾更容易去清楚瞭解保險的本質。
談及民眾的保險觀念,許多民眾都覺得明明都已經有健保了,為什麼還要買保險?盧燕俐認為這是每個人資金狀況跟需求的不同,如果預算真的很有限,一餐可能是吃自助餐或是便當解決;但如果收入稍好,自然可以選擇較高價位的餐點。保險也是相同的道理,在預算足夠的情況下,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與想法購買商品。
以時下相當熱門的實支實付型醫療險來說,盧燕俐雖然只有5萬元的額度,但對她來說健保加上這5萬元的保額,其實已經足以支應大部份的醫療所需費用,即便真的有超額的自費項目,也能靠自身的儲蓄解決。
而就投資型保單與類全委的商品來說,可以讓民眾有相對安全的投資選擇,並附帶簡單的保障,相當適合那些自身沒有選擇投資標的能力的民眾。許多人買投資型保單會賠錢,是因為在高點進場,而且是用單筆買入;避免虧損最簡單的方式是用定期定額購置相關險種,就能平均分散風險,只要投入的時間拉長,就能有相對穩定的獲利。
盧燕俐自身很常去保險公司分享投資型保單,就是希望保險業務人員能對這類商品有更正確的認識,並有能力向民眾解釋該商品的運作機制,理應是業務人員跟民眾都有賺到錢,才不會讓客戶對投資型商品產生負面的誤解。
盧燕俐的一個好姊妹是中小企業的董娘,每次見面總是跟盧燕俐談長照險的重要性,在她的觀念裡,沒有子女的她們要是沒有相關的保險,未來可不會有人幫忙推輪椅。但盧燕俐覺得她們兩人的性格跟生活模式完全不同,自己對飲食相對控制,也有固定運動的習慣,自身的健康風險較小的前提下,未來真的遇到需要照護的狀況,還是有能力可以請看護的,長照險可能就相對不適合自己。
老一輩的人則偏好購買大量的保單,主要就是不想因為自身的病況而增加兒女的負擔,對未來感到很不安的人來說,保險無疑是一劑強力的定心針;又若是家人有癌症病史的民眾,通常對購買癌症險就會比較積極、騎機車的通勤族就會對意外險較重視,每個人對健康的意識以及人生的規劃都不一樣,當風險沒有被喚起時,通常對保險的需求也不大。盧燕俐認為先要理解自身的需求,才能進一步找到理想的保險商品。
深入瞭解保險商品,減少認知落差
盧燕俐時常分享對產業及股票趨勢的看法,她發現無論是保險或是任何理財商品,民眾很容易有個觀念是:賺錢都是自己的功勞,賠錢都是業務人員(理專)的錯。當民眾當面對自身的損失時,第一時間往往都是怪罪別人。
另一種常碰到的狀況則是,有許多親朋好友或是工作夥伴會找她諮詢投資商品,但被問到買了什麼商品時卻說不出個所以然,更遑論說出該產品的保障範圍與內容。盧燕俐以周遭的親身經歷來舉例:一位藝人得了癌症,但他去申請理賠時,業務人員卻跟他說無法理賠,因為他根本沒有買癌症險;又或是因為感冒去看診,但想要去申請掛號費用。很多人覺得自己有繳保費,就什麼樣的保障都有,卻沒有深入去檢視自身保單的功能或是承保範圍。
以上問題的核心,都是對商品的瞭解不夠深入所致,盧燕俐提醒民眾,應適時充實一下保險相關知識。俗話說:「生活即保險、保險即生活」,保險就是如此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唯有對保險有一定的瞭解,在真的遇到需要保險協助的情況,才不會不懂得如何使用,甚至是忽略自身的權益。
而對業務人員來說,大多都有業績壓力,以致在銷售時都急於求成,保單講解方面往往就會有些疏漏,或是銷售時不慎推薦給民眾一個不是那麼符合其需求的商品;而民眾有時又因為是人情保單而購買,但保單內容厚重繁瑣,事後也不可能一一細讀,往往就會造成雙方的認知不同,進而導致糾紛產生。
盧燕俐認為其中一個解決方式就是跟自己的保險業務人員打好關係,雙方都要有彼此的聯絡方式,不要怕保險業務人員會來煩你,因為當你遇到需要保險的狀況時,對方會是幫你解惑及提供協助的最好幫手。而多認識幾個熟識業務人員的好處是,在A公司買的保單可以去向B公司的業務人員詢問,通常就可以得到較客觀的評價。
每個人經濟能力都不同,若是為了全面的保障而將所有的收入都投入保險,不免有些矯枉過正,盧燕俐表示學理上的理想比例是保險支出應該占總收入的10%。盧燕俐舉例,一位她在工作上認識的化妝師月薪4萬多,光是要幫2個兒子繳交的年保費就高達10幾萬,雖說保險愈早買愈便宜是無庸置疑,但保險的功能應該是在出意外時,維繫家庭功能的運作,應該要先從家中經濟支柱的保障開始做起,待有餘力,再為小孩逐一添購保障才較適宜。
最後談到理財跟保險的同質性為何,盧燕俐認為要在自身可以負擔得起的範圍內去做規劃,切勿「小孩玩大車」,這個原則適用於任何商品與投資,另外就是要為自身的選擇負責,深入瞭解自身購買的商品功能與風險,並自己承擔這份責任,才能作出最完善的規劃。